食品安全风险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过程中以外,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 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以及甲醛、多氯联苯等化合物可能会迁移并渗入到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近年来出现的食用油塑料桶的增塑剂(邻苯二 甲酸酯)、国产奶瓶双酚A 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因此,确保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也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环节。不断加强食品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 化,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是确保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对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及其实施建议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 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内外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现状
1.1 我国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分类》(GB/T 23509- 2009) 中规定,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按照材质分为塑料包装容器及材料、纸包装容器及材料、玻璃包装容器、陶瓷包装容器、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复合包装容器及材料、其他包装容器、辅助材料和辅助物。
近年来,我国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化工作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促进食品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 2009 年12 月,我国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共有513 项,其中国家标准412 项、行业标准101 项、强制性标准98 项、推荐性标准415 项;标准类型主要有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产品质量规格和性能指标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分析和检测方法标准、标签标识标准等;平均标龄为11.56 年,
其中标龄超过10 年的占57%;采标率约为10%,其中国家标准的采标率为12.5%、行业标准的采标率为3.23%。
相关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是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员会(SAC/TC49,下设袋、包装机械等4 个分技术委员会) 和全国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7,下设基础、金属制品等6 个分技术委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行业标准涵盖面较广,涉及轻工行业标准、商品检验行业标准、包装行业标准、粮食行业标准、供销合作行业标准、水产行业 标准等。
目前,我国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尚未构建一个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标准体系;部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的科学性不足,市场适用性较差。
1.2 国外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启示
与国际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包装标准体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非常重要。
美国对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卫生要求采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定,并且进行分类管理。美国联邦法规第21 卷《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指出,食品必须在符合卫生要求的条件中包装;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必须依据良好的管理规范(GMP);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及其组 成成分必须符合要求。美国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划入食品添加剂,对于包装材料的管理分为免于管理、食品添加剂审批和食品接触物质通报等3 种模式。
欧盟则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特别强调从安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连续管理,强调以科学为基础,所有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必须 以基于科学基础上的“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消除风险评估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将行政管理规定与技术要求合二为一,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技术性要 求形式多样化,分布在条例、指令、决定建议或意见等法律文件中,而不是单一的标准文本。欧盟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包括框架法规、特殊法规和单独法规等3 种。框架法规规定了对食品包装材料管理的一般原则,特殊法规规定了框架法规中列举的每一类物质的特殊要求,单独法规是针对单独的某一种物质所做的特殊规 定。欧盟对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要求通常包括包装材料允许使用物质名单、质量规格标准、暴露量资料、迁移量资料、检验和分析方法等。
2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构建主要应用风险分析、标准化、系统化、结构优化和有序发展等基本原理。其中,风险分析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等过程对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风险评估,从而获得科学的基础数据。
从传统角度来看,我国对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主要分为2 类:一类是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过程方法,另一类是以产品为主线的产品类型方法。以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的标准体系框架通常涵盖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构建各个 过程标准,最终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其缺点是太繁杂,需要对每个过程的技术规程、产品要求、组织管理、工作要求、评价标准分别制定标准。构建食品包装容器 及材料标准体系的出发点并非着重于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控制,因此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不适合以生产过程为主线。而以产品为主线的框 架,只能制定出不同级别的产品标准,然后按照标准要求生产出不同级别的产品。这种框架从单一的产品入手,而没有全面考虑不同条件下的整体情况以及食品包装 行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框架。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应 该综合过程方法和产品类型方法,它不能完全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但也不是简单的不同产品类别的罗列,而是综合考虑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行业的特征及构建该标准 体系的目的,同时借鉴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食品接触材料方面的立法以及标准制定情况,采用按照标准化对象功能不同制定不同类型标准的构建方法,并体现出 不同标准之间的层次性。
3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结构
3.1 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分析
基于上述构建原理与方法,结合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特性,确定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基本要素,共包括安全、经济、环保、产品类别、标准类型、标准层次等6 个要素。
3.1.1 安全要素
影响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质量安全要素包括7个方面:①包装材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砷等;②塑料制品中未聚合的游离单体及其降解产物,如氯乙烯单体、 酚、甲醛等;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禁用的添加剂和辅助剂,如荧光增白剂;④使用回收料、工业原料制作食品包装,所引入的不明有害物质;⑤各种添加剂和加工辅 助剂中所含有毒有害物质;⑥油墨、黏合剂、涂料等辅助包装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如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⑦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造成污染, 如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3.1.2 经济要素
从经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应预防过度包装,增强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性,以节约资源,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3.1.3 环保要素
食品包装不仅要好看和实用,环保也应成为食品包装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包装选材上应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原料,另一方面包装设计上尽量使用可折叠变形的有环保作用的绿色产品。
3.1.4 产品类别要素
从材质上划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中主要涵盖了塑料、纸、玻璃、陶瓷、搪瓷、金属、木材、复合材料、辅助材料等产品类别。
3.1.5 标准类型要素
任何标准,都有其规范、约束和界定的范围。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中,应当以基础标准、安全限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控制管理技术标准、标签标识标准、产品标准等为框架,划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基本类型。
3.1.6 标准层次要素
适用范围不同的标准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框架内应处于不同的位置,各类共性通用标准应处在最高层级,产品专用标准应处在较低的层级,达到体系组成合理简化的目的。通用标准和产品专用标准共同构成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标准体系框架。
3.2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框架
不同的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间尽管适用的范围和目标定位不同,但也有许多公共的信息可以提取,包括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基础标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 全限量标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检测方法标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控制与管理技术标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签标识标准等。将这些通用的标准提取出来统一 研究,减少了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中重复研究的内容,做到通用标准子体系和专用标准子体系层次分明,对综合通用的共性要求应尽可能扩大标准的适用范 围,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的通用性,而对特定要求则允许制定专用性标准,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依据标准体系的结构要素与层次,考虑食品安全控制的需求、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的特点等因素,将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设计为由包装容器及材料通用标准子体系和包装容器及材料专用标准子体系构成。
3.2.1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通用标准子体系
通用标准子体系首先包括综合通用标准。综合通用标准是指适用于所有2 种以上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标准,它由基础标准、安全限量标准、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控制与管理技术标准及其他标准组成。
3.2.2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产品专用标准子体系
以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主要产品类别为主线,由仅适用于某一类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标准所组成。按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产品分类原则,产品专用标准子体系 划分为8 种类型,即塑料包装容器及材料专用标准、纸包装容器及材料专用标准、玻璃包装容器专用标准、陶瓷包装容器专用标准、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专用标准、复合包装 容器及材料专用标准、辅助材料和辅助物专用标准及其他包装容器专用标准。
4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标准体系实施建议
基于上述食品包装标准化体系的提出,笔者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1) 借鉴发达国家在食品包装领域的成功经验,加强食品包装的安全性研究和检测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材料、形状和使用条件,制定相应的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逐步 建立和完善食品包装标准体系,使食品包装材料具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监管与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一起共同构成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管 机制。
(2) 研制开发快速、高效的食品包装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制定新的检测方法标准,不断完善食品包装安全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的检测能力和水平。
(3) 加强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并在技术上与其展开合作,加强国内各相关部门如卫生、质检、食药等部门在技术上的沟通与合作,优势互补,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善食品包装标准体系建设。
(4) 积极发挥生产企业和社会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加强行业协会的引导与协调功能。通过建立诚信的体系,实现行业与企业的自我监管,以推进整个食品包装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