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执行力文化
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体现在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企业要不断地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其最终的竞争力在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司构想的运营目标再伟大,也要有人将它实践出来,这一切靠的就是“执行力”。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每个人更注重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走过场。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企业的强盛需要一大批执行型的各级管理者,需要全员的执行理念。“决定成败的不是目标,而是措施”,企业管理最大的黑洞是没有执行力。换句话说,执行力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文化是执行文化 。
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但产生效益的并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这是一个直接因素,从发展不得角度看,归根结底,靠的是管理,而最终的保证恰恰是企业的文化。所以说:三流的企业靠产品,二流的企业靠管理,一流的企业靠文化。企业的文化应该反映企业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也是执行的文化,具体地说就是:规范管理、标准作业、遵章守纪、奖惩分明。“教育使其不为,制度使其不能,奖励使其不怠,严惩使其不敢”。达到风险共担、互相监督、教育激励、共同负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不断的努力融入这些理念,通过扎实的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才能收到实效。执行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执行要从规范入手。
这是执行的前提,执行什么,如何执行?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制度规范,通过贯彻准则和制度,形成流程化的工作链条。海尔是从“十三条”开始的,成功的关键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十三条”就是一个简单的规范,是紧紧联系当时的管理现状制订出来的。所以说,规范要切合企业实际,不能一步到位,急功近利;反之,往往事倍功半,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各级人员疲于应付,员工无所适从,增加管理成本。办成一件事情,不是发一份文件,开一次会就能办成的。这是一个布置、督查、整改、再督查、再整改、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上,要办成一件事情,要想一个制度变成企业各单位,直到车间班组及个人的实际行动,往往要花几年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企业不论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还是建立良好的文化,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落到实处”,说到底靠的就是执行。这里面,最忌讳的是不断大范围地变换规范,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完善,继承适用的、有效的,改进缺陷,管理就有了方向性、目标性,才能引导员工深入地执行,而各级管理人员也就相应地能加强和深化管理。
执行要从细节入手。
其实,管理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靠的就是不懈,靠的是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大的方针目标,是经营的范畴,而维护目标实现的手段,是管理。在企业成长的初期,经营占了绝对的比例,此时的管理,其实是完全的经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成了企业永恒的目标,管理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企业要应付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通过管理手段,控制生产经营,使其达到一种协调运行的惯性。这时的管理,贯彻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但真正要使管理落到实处,起到预期的目的,再不能抓大放小,就要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实行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微利时代企业发展的管理手段甚至经营手段。执行要从细节入手,是管理的基础。我们往往有些管理者,把不拘小节作为领导艺术来体现,这在企业管理中是万万要不得的,一是损害了企业的整体管理,使企业管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运行状态中,给管理带来了不和谐和一定层次的间断;二是助长了企业官僚作风的蔓延,同时降低了领导人员的表率作用,甚至使企业处于一种上行下效的氛围中,严重阻挠着管理的贯彻,久而久之,规范成了一纸空文,管理无从谈起,对企业文化的沉淀造成很负面的影响。
管理无小事,执行是关键。要推行管理,就要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在规范的前提下,切实地贯彻执行。通过管理,建立和形成企业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