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生死抉择铸就闪耀人生
——记“钢桶排爆第一人”李鲲
从2003年12月至今,安徽省内临泉、利辛、亳州、合肥等地先后发生9起预谋爆炸实施犯罪案件。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武警安徽总队直属支队工化中队中队长李鲲和他率领的排爆小分队总是及时赶到现场。李鲲在战友和助手们的协助下,成功地排除了9次案件中的定时、遥控、拉发等类型不明爆炸物。李鲲的努力使他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但也只有他自己更清楚,在光彩夺目的军功章里,却是他9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终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江淮排爆第一人”。
任务中与死神“零距离”
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已经有了9次排爆经历的李鲲回想起第一次在临泉县排爆的经过,仍然感到兴奋和紧张。2003年12月5日,小雨淅淅沥沥,安徽省临泉县庞营镇后王庄村,个体司机闫某在对从事客运的宇通豪华大巴进行检修时,突然发现,车尾后置发动机右侧有一个足有四五斤重的“定时炸弹”,不知所措的闫某立即报警求助。
省公安厅将情况向武警安徽总队通报以后,出警的命令很快下达到李鲲所在的直属支队和工化分队。李鲲说:“那是我从武警院校毕业以后执行的第一次排爆任务,当天是星期天,当时大家都在休息,因为我们平时训练的就是处置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所以周末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行动时间,我们支队和我们的排爆小分队很快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带着特殊的工具和装备赶往事发地。出发时大约是下午4:30左右,赶到事发地是晚上9:15左右。因为天空下着小雨,事发地域所在的临泉农村,道路很不好走,不然我们会更早一些赶到。”
因为是第一次执行实战排爆任务,穿着36公斤重排爆服的李鲲感到既紧张又兴奋。作为一名军人,时刻都要做着战斗的准备,但是很多武警官兵,在部队生活了几年,学到了很多本领还没等到执行任务的机会就退伍了。所以,在李鲲毕业后的3年多的时间里,执行这一次的排爆任务,让他感到很兴奋。但是,训练、演习毕竟与实战有着很大的不同,实战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稍有不慎不仅自己会丢了性命,也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赶到现场以后,李鲲立即从当地公安机关提供的一些照片和现场录像资料中对案情有了大致的了解。李鲲和排爆组成员用专用的X光仪等现代化装备对爆炸物进行了扫瞄检测,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反拆卸装置的定时炸弹。李鲲说,从技术角度分析,这枚炸弹并不复杂,可是因为犯罪分子多数都是业余水平,又用低劣的原材料制作出的炸弹,使“定时炸弹”毫无稳定性。虽然石英钟一秒一秒地走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它会在什么时间爆炸。“有的犯罪分子就是在制作过程中被这种没有稳定性的炸弹炸死的,所以它的危险性非常大,而炸弹所定的时间也都在犯罪分子控制中,石英钟上显示的时间可以代指任何时间,所以这种炸弹的危险性非常大。”李鲲向记者解释说。其实当时李鲲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因为现场处于偏僻的农村,又赶上雨夜,现场只有50多米外架设的一盏照明灯。灯光微弱,对排爆造成严重影响,李鲲只好将完成排爆任务的希望寄托于随身携带的微型手电筒。为了能够腾出双手,李鲲将防爆头盔毅然脱了下来,用嘴巴叼着手电筒,进行排爆作业,经过30分钟的生死考验,李鲲找出了这一反拆卸定时炸弹中的反拆连线,并将2枚雷管与4筒硝胺炸药完整分离。当时虽然身处零下摄氏度的雨夜,但是李鲲的衣服还是被汗水浸透了。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明白,没有防爆头盔的保护,一旦发生意外,留给他的就是牺牲。
自从这一次排爆以后,李鲲又分别在2005年两次排除了发生在合肥市的预谋爆炸案件中的无线遥控等爆炸物,2006年3月5日和7月5日两次排除亳州地区两个拉发式爆炸物,同年9月22日又在阜阳成功排除了定时燃烧爆炸物,出色地完成了历次上级交付的排爆任务。
冒死为破案收集直接证据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那么危险,把炸弹找个地方销毁不就得了,为什么非要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一块块拆下来?李鲲说:“那是为了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打击犯罪收集宝贵的直接证据。因为那些爆炸物上可能有犯罪分子的指纹、毛发,同时爆炸装置的结构和制作材料都可以给案件的侦破提供宝贵的线索和证据。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责任为公安部门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物证。所以危险也得拆,拆给犯罪分子看,也要拆给人民群众看,让人民群众放心,因为我们排爆成功,是我们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和决心的最有力的证明。”
2004年10月份,一个月之内李鲲就执行了两次排爆任务,其中27日发生在合肥某储蓄所的犯罪分子持遥控爆炸物实施抢劫,是李鲲这9次排爆过程中更为惊险的一次。据当时储蓄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那个蒙着脸的男性青年人闯进储蓄所就威胁他们交出30万元现金,幸亏我们悄悄启动了联动报警器,那个蒙面人匆忙逃走时,把炸弹留在了储蓄柜台上了。
接到上级命令,李鲲和战友们再次出击赶到事发现场,这时棘手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李鲲率领排爆小分队赶到现场时,爆炸物已被公安人员放到排爆桶里转移到郊区。防爆桶其实就是一个经过特殊处理,用很厚的钢板制成的钢桶,通常用于紧急情况下人口稠密区可疑爆炸物的转运使用,即使在防爆桶里爆炸,也不会对周边人群造成致命伤害,因为爆炸时的能量全部由桶口喷向天空,由于爆炸能量过于集中,比在开阔地域爆炸威力强好多倍。“由人工从桶里取出爆炸物就是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因为此时爆炸,站在桶口的人必死无疑。”当天作为李鲲副手的杨明说。爆炸物是用机械手放进防爆桶里的,不能弯屈的机械手只能放不能取,所以要取出爆炸物,就必须由李鲲亲自操作。李鲲用自制的绳钩将爆炸物从排爆桶内取了出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却让他感到十分漫长。随后的X光检测更让李鲲捏了一把汗,这是一只内装18只筒装炸药的无线电遥控爆炸装置。当时下着小雨,从排爆桶内将爆炸物取出时,炸弹已经受潮,电雷管随时可能因短路起爆。尽管如此,李鲲仍然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完成了排爆任务,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将这枚遥控炸弹的起爆装置和炸药成功分离,又将18桶筒状炸药拆解开。
实践得出“排爆无专家”
支队长储发寿告诉记者:“李鲲是安徽省第一个获得公安部颁发的《排爆合格证书》的军人。”几年来,9次成功排除各种爆炸物的经历,使李鲲在战友和外界人士的眼中是个名副其实的排爆专家。但是在李鲲的心里却是排爆无专家。李鲲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他的理由。2003年7月份,俄罗斯国家安全局一位有着20年从业经验的排爆专家,在莫斯科一家餐馆外拆除恐怖分子放置的炸弹时不幸遇难。而近几年,李鲲曾经的老师和战友也有多人先后倒在了排爆现场。他的一位湖北某公安局的一位年青战友在执行排爆任务中也失去了右手。
李鲲说:“现在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随着犯罪分子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制作出的爆炸物也会变得专业化和智能化,所以我们就要在这一领域不断的补充专业知识,学习、探索新的技术,甚至要仔细研究国际上一些新型爆炸物的结构和原理。”
排爆者在排爆过程中,任何微小的疏忽都会酿下灾难性的后果。李鲲说:“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一些排爆镜头是在红线和蓝线中选择,而事实上,犯罪分子在制作爆炸物过程中用的都是一种颜色,所以我们在处置爆炸物的过程中用的不是选择,而是理性的判断。”
支队周尚斌政委说,如今李鲲不仅为支队培养出一批能够独立排爆的能手,还成为武警合肥指挥学院和福州指挥学院的兼职教官,为武警部队培养排爆人才。
“英雄”一家四口都是军人
1977年出生的李鲲是安徽省六安人。李鲲说,他选择走这条投笔从戎之路,受自己父母的影响很大,他的父母都是从军几十年的老军人,父母的言谈举止和特有的革命军人思想,让他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化和感染,使他在18岁那一年报名参了军。两年后,他考上了武警呼和浩特指挥学校,从事工化专业学习。而让李鲲更想不到的是,他还娶了一位军人做妻子。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使李鲲的工作得到家人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政治处主任钟维庭告诉记者,李鲲的爱人杨迎冬是温州人,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当时她答应嫁给李鲲来合肥定居的时候,她的父母就非常反对,知道李鲲从事的是排爆工作,反对就越发强烈。但是杨迎冬转业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合肥,并成为合肥市公安部门一位民警。杨迎冬说:“我和李鲲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半年几个月不见一次面是经常的事情,就算是没有任务的时候,有时候连周末相聚的机会也不多。”而更让杨迎冬感到委屈的是,李鲲前后担负了9次排爆任务,但每次都是事后她才知道,这种事后的担心比看着他去执行任务更让人难以承受,这让一时的担心变成了时时的担心。
对此,李鲲也觉得十分内疚,这不仅是对自己妻子的,也对父母感到内疚。李鲲说,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不能去想家人,因为他需要集中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少一些危险,多一些成功,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家人负责。
几年来,李鲲以超人的胆魄,9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用奉献和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此他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和表彰,先后荣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共青团安徽省委评为“安徽优秀青年卫士”,2007年5月被安徽省评为“安徽省十佳杰出青年卫士”,今年7月,只担任两年中队长的李鲲被破格提升为副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