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提起企业管理,似乎给人头绪纷繁的感觉。工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等涉及方方面面。细细想来,企业管理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之,那就是"质量"。企业质量工作囊括了整个管理系统,所谓全面的质量管理,不仅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贯穿科研、生产、销售、采购等各个环节,而且涵盖人员意识、产品实现过程、工作环境、生产及监视设备等资源及其管理。企业从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组织生产到交付顾客,质量工作和工作质量在各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企业管理,当从质量抓起。
说到质量,大家更多想到的似乎只是产品质量,这其实是狭义的概念。所谓质量,涵盖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人的质量等多个方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充分体现着公司的经营宗旨,体现着"和谐、共赢"的思想",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赋予了全员的职责,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体现着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思想。不难看出,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正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 此外,质量管理有"三大要素论"和"六大要素论"之说。"三大要素论"是说形成产品的要素是人、技术和管理。就如骑自行车一样,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分别是技术和管理,而骑车者这个"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人,这辆自行车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六大要素论"是说产品质量由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与检测构成。就像行驶的汽车一样, 质量检验就像方向盘, 4个轮子分别是"机"、“料”、"法"、"环" 4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驾驶员,这辆汽车也是废铁一堆。由此可见,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这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质量潜能,唯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最高管理层)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自觉地保证全企业所生产和提供顾客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质量意识对人的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使全员树立高度质量意识,是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全员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红灯、绿灯只是人们约定的一种"是非"行为方式,如果需要随时都可以用另外的一种形式来代替。关键在于你的意识里有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概念。同样,质量也是要求和规范。我们从来不敢说,用最好的机器设备,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定是质量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还有人的存在和参与,而且人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是思想的关键性、决定性,唯有意识在,你才会自如、自觉、自省、自悟、万事一理。作为企业,要使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首先让全员在思想上牢牢确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否则,再好的设备,再健全的机制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高度的质量意识使员工自觉遵守有关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不会因为"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看见"等外在因素,而放弃履行职责。质量意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要求和约束,而是比职业道德更深层次的追求。
使全员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是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体现。首先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其次是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决定着企业的品质,也决定了产品质量。海尔创业之初,张瑞敏决定砸毁那76台冰箱,而且是由责任者自己砸毁。当时很多员工在砸毁冰箱时都流下了眼泪,平时浪费了多少产品,没有人去心痛,但亲手砸毁冰箱时,感受到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通过这种有震撼力的行为,改变了职工对质量工作的看法,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通过质量职责分配、落实和质量教育,并通过质量奖惩制度和质量激励机制约束、规范并逐渐建立起来的。金属包装企业要经受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必须使全员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之中",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要以铺张浪费、生产不合格品为耻,以节能降耗、保质保量生产为荣。其次要学习和发展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和质量管理方法。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注重全员参与,明确落实责任,并采取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才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