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桶企业应建立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
杨文亮
随着钢桶包装行业逐步启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管理体系,从预防性维修模式中的计划维修、状态监测到可靠性维修转变是提高制桶设备管理水平,降低故障率和修理费,实现长周期运行的重要手段。制桶企业通过全方位推行设备完整性管理,全面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全员开展设备隐患排查,设备预防性维修常态化;大力推进设备信息化管理,建立设备管理高效、精准、便捷的一体化管控流程,可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配件库存、修理费用,减少故障抢修次数和异常操作,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预防,从而提高设备维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运行经济性和操作平稳率。

一、规范设备巡检,保证运行设备安全受控
坚持全员设备巡检,管、用、修相结合,仪器检测与经验判断并用,仪器检测错开工作时间。
操作工人自检,关键设备每小时一次,一般设备每2小时一次,每天上午仪器检测一次,同时将数据记录在巡检记录上;维修人员专业巡检,每天下午、巡检和仪器检测一次,同时将数据进行记录;设备管理员每天巡检两次;设备管理工程师每天巡检一次,确保设备巡检高密度、多层次、全方位。
重要设备特护定人、定时、定内容,处理问题当机立断,信息跟踪日事日毕;起重设备巡检第天确保一次,记录清晰可追溯;每周三联检由生产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领导和工程师共同参加。
各类巡检充分体现常规巡检全覆盖,专项巡检重实效,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人机和谐。
二、推广“五个结合”,建立全方位的设备预防维修机制

1、设备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
为了有效保证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正确使用,严格防止设备超温、超压、超负荷、超期运行,给设备的正常维护和检修创造条件,设备管理部门应主动与生产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维修保养部门操持密切沟通配合,换位思考,全方位综合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设备运行的问题,制订预防措施,杜绝拼设备现象,耐心保养,科学检修。特别是自动生产线自保联锁要全部投用,当工艺条件超过设计标准时,应及时调整操作或立即停机;烘干炉精心控制升降温速度、炉内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同时控制排烟温度;设备应在额定负荷区间运行,防止设备超负荷而加快磨损;各控制仪表参数定期整定,实现控制有效精度准确。
2、设备故障维修与预防性检修相结合
运用先进可靠的检测技术,跟踪故障诊断,摸索总结设备运行规律,对设备运行周期分A、B、C类评估,重点关注少数的A类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合理制定预防性维修计划,既要保证设备的正常维修,又要防止设备过分维修,减少设备的运行维修费用。特别是详细统计分析密封、轴承、气阀、管束、液压元件等的寿命保证安全平稳运行。例如,电机润滑脂坚持每运行2500小时检查、更换、补充一次;备用设备每月至少切换或热启动一次;在用机泵润滑油使用性能每季度检测分析一次。

3、修理改造与设备更新相结合
对设备修理改造要认真测算费用和投资回报率,结合使用条件、配件储备、安全状况综合分析,使设备的生命周期费用率最低,让其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对设备更新,要坚持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把设计参数与使用经验相结合,合理经济选型,确保节能高效,运行平稳可靠。例如液压泵和更新,解决了液压站长期流量不足的问题;冷水机的改造,解决了缝焊机长期温度过高的问题。
4、技术管理与正确使用相结合
随着设备技术更新加快,传统的设备配置与操作检修方法已经不适用,需要每一们操作和维修保养人员都要熟练掌握新设备的设备操作原理和性能,重新审视“三懂四会”。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机械密封、螺纹锁紧、冷水机、燃烧机、油雾润滑、气阀、液压阀、无级调节装置等,可以与专业厂家共同制定基本操作和维修培训课件,指导管、用、修各方清楚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员工正确使用维护、准确判断异常工况、实时处理应对,为预防性维修提供支持依据。
5、系统数据采集与及时录入相结合
设备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应用好ERP等信息管理平台和网络开展数据采集处理、实时监督管理、定期维护数据,是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为此,应该对设备静态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设备台帐、技术参数、配件规格、检修记录、变更信息),设备动态数据(状态数据、工艺数据)从系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关键设备在线监测、人工点检数据监测,实现设备隐患排查信息化、故障统计与技术月报信息化、大检修管理信息化、专业技术管理信息化。

三、处理“四种关系”,增强全员从事设备专业的技术技能
1、做完与做好的关系
任何工作都不能满足于把事做完,安于现状就是落后,要纠正“差不多”的心态。企业要倡导员工严格要求自我,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把产品当成艺术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日事日毕,不出现低级失误,不重复犯同类错误,干一行爱一行,尽量追求完美。
2、守业与创业的关系
守业是做重复性工作,可以由普通人来完成,也可以交给机器与完成;创业就是创新与提升,需要人才来实现。创业和守业不是前后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创业是永恒的,守业是相对的,最好的守业就是创业。因此,应该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开展技术管理创新,广泛收集信息,虚心学习请教,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不断提高个人技术水平和设备管理业务能力。
3、动脑与动手的关系
设备管理类似于汽车的维修保养,既要做到会开车,也要会修车。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没有亲手实践的机会,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意识。应该充分认识年轻员工的“软肋”,规定新毕业入厂的员工在一线操作或维修保养实业不能少于五年,帮助其积累实践经验,增长实际操作和检维修动手能力,主动面对新挑战,逐步具备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做到说话专业、做事专业、指导专业。
4、操作与维护保养的关系
双方的责任是平等的,要建立信任,相互尊重,才会愉快合作,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正确操作使用是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科学精心维护保养是设备发挥效能的保证。应注重营造责任平等、互重互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和谐氛围,各项专业管理、专业例会、运行交接会、座谈会、技术专题会都邀请操作部门和维护保养部门共同参加,充分体现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团队文化。

四、监控设备质量,把预防性检修贯彻到设备完整性本质安全中
1、设备材料入厂验收质量。
新项目执行严格的设备监造制度,见证原材料进厂检验、工序验收、出厂性能测试;设备材料进场做到外观完好,资料齐全,抽检加工质量、材料成分,确保满足设计安装要求。
2、检修安装质量。
新安装设备满足规范要求,履行好检查验收程序步骤,对于材料、焊接、加工精度要进行科学检测;特殊设备和材料委托制造厂安装施工;烘干炉推荐模块化制造与安装;自动生产线推荐网络计划、“三不见天”文明施工,关键工序质量停检点检查并三级现场签字确认,工序不少、步聚不丢、验收不乱,特殊关键设备托委专业维修,控制检修设备数量和开盖率,准备不足宁可不修,修必修好,确保设备完整完好。
3、设计选型质量。
设备和材料的选择要符合现场工艺要求和使用经验,避免设备与工艺不匹配;腐蚀性介质与材料防腐性能不匹配;设备结构类型与使用工况不匹配。设计对设备材料选择要与行业内成熟经验和深刻教训相结合。
4、采办质量。
制定的约束条件,控制供应商招标入围“门槛”,保证设备和备件的通用性与互换性,同类设备材料集中打包,分区集中选择供应厂商,容易控制认定产品质量。通过选择框架协议和战略供应商保证供货质量。具备国产化的备件,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备件及服务的快速反应;开发关键配件,待修备件管理模块,及时提醒、方便查阅备件管理现状,提升备件的管理效能,为设备完整性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五、通过状态监测,为预防性维修实时提供诊断依据
通过关键设备在线监测,掌握、诊断设备运行状态;重点磨损部位(如封口机辊轮和焊机电极等)应利用特殊仪器仪表监测磨损状态和速度,调整润滑计划,每天对磨损状态跟踪;生产线上的关键机泵最好增加机泵监测系统,操作工要掌握运行参数;建立定期定点检查、设备点检等监测系统。都能起到随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提前预警,定期“体检”,制定合理预防性维修策略的指导作用,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总而言之,制桶企业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实现完整性管理应该形成常态机制。通过对各项设备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动态“呵护”,无病预防,有病早治,掌握设备长周期运行的主动权,形成保证生产安全、科学高效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