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桶行业的工匠精神
文/陈生平
工匠不应受到冷落
匠人也俗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有工艺专长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批量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生产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坦白地讲,不少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因为只有在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是因为他们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图纸、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的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大有可为。

钢桶行业需要工匠精神
钢桶是针对金属薄板的一种综合冷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剪板、冲压、折边、胀形、焊接、卷边、成形、涂装等工序。钢桶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电、成本低等特点,在石油、化工、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大国,作为制造业基础行业之一的钢桶行业也取得了空前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市场的需求,钢桶行业又不得不去面对品质好、精度高、交期短、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非标多的特征。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得不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诸多企业强调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这些企业当然不可能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而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了,在各类企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实面前,企业需要重拾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

以产品设计为源头开始抓起
在2008年的那场危机到来之时,带来的冲击让不少企业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面临着订单持续减少带来人员流失严重,技术工人的流失引起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不稳定又影响到市场声誉,环环相扣地恶性循环把企业逼到绝境。我们也只好借此机会进行认真总结,以做好产品为前提,制造钢桶产品中的精品。以产品设计为源头开始抓起,进行精细化设计,强化工艺规范、细化检验标准、落实考核制度。
过去的产品工艺图纸,因为非标产品品种多并且数量少、交期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出图效率,零件的三视图不规范,通常将主视图定义为零件加工的展开图,再投影一个左视图或一个俯视图。
展开图中仅标注最大展开尺寸以及折弯尺寸,其他内部特征无尺寸标注,更没有体现零件加工过程的品质管控要点,产品的质量除了部分依靠设备准确率来保证之外,一部分依靠生产现场技术工的经验进行加工。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前工位出现的生产不良,因图面要求不明确未能及时发现,通常都是流转到后工位时才会出现,这样不断地修修补补来满足基本功能,交货到客户那里经常会收到质量投诉,品质部在判定责任时又找不到充足的依据,部门之间便会相互推责,这样的产品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解决工艺图纸也没有捷径,参照国家工程图标准、产品技术要求,并结合公司现有设施设备的加工特点,将各个零件、部件、组件的三视图进行标准化,尺寸标注进行强化,加工流程进行细化,技术要求进行规范,质量管控要点进行明确。从排料、编程、剪板、冲切、折弯、铆接、焊接、打磨、前处理、喷涂、丝印、组装等工位都有规范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当个别产品或零件的技术要求高于通用工艺标准时,会在产品生产工艺图上特别注明加工方法及管控要点。

严格参照工艺文件来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不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必须严格参照工艺文件来执行,不准任何人凭个人经验来私自变更加工工艺方法。图1是一名年近花甲的资深老员工,在进行操作时仍然一丝不苟,每一个步骤都是首先仔细阅读工艺要求,再结合产品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再操作,看起来比以前增加了一些工时,但是一次合格率及产品合格率明显提升。当出现原设计工艺与实际加工不相符时,由相关生产部门申报给工艺评审组(由设计、工艺、生产、品质、市场五个部门的相关成员组成),在接到申报的两小时内,组织全体工艺评审成员到生产现场进行重新评审,再由评审组做出决定:临时解决方案、后续预防措施、持续优化方案。

技术资料管理也要狠下功夫
在技术资料的管理上也狠下功夫,从接到市场订单开始,工程师进行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文件的存档管理与发放整个流程监管,都有非常细化的规定。当工艺文件出来后,经过审核、批准、文件上传存档、数控编程、程序存档、图纸发放、生产调图、品控监管等,采取单向流程。文件流转整个过程都是通过个人电脑、文控管理中心、服务器管理员三级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存档。一旦提交到下一步流程后,原设计员、审核员、管理员等都无权限私自进行替换或更改。假如及时发现了个人的工作失误,必须得重新按审核、批准、提交等流程,对原来的文件进行相关处理。
后期当出现质量问题时,品质部很轻松地将每一个产品的任何不良问题,都能一一追溯到相应的责任人,相互推诿的理由没有了,部门之间配合更加团结,每一个产品都能体现出公司的品牌价值。客户投诉明显减少,市场声誉大大提高,销售员不再进行上门推荐促销,客户群之间相互介绍、推荐。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国内、国外客户都放心了,产品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各个领域。

结束语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在工匠们的眼里,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不断享受着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与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不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着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于消费者的手中与口头之中。
当你决定了非要做好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不仅专业、而且专注。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都具有这种工匠精神。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