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要进入自动化,第一件事就是要裁员
文/凤巢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未来应该将国家的最多的资源、最大的力量跟所有的精力投放在制造业的发展上。制造业是立国的根本,是中国能够走出经济下行压力的唯一良方。
沉睡的中国制造业,是时候该醒了!
我们的国家是强悍的!但是强悍的背后也引人深思,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有些根本性的东西却大幅度落后于人。
就拿制造业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的实业根基,表面上看起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外行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造不出来的,制造业一派繁荣。但透过表面去看实质,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多数领域,只要涉及到有难度的核心技术,几乎都被国外技术垄断,这是一种表面繁荣背后的行业危机。
走进国内那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领先工厂,可以看到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德国、瑞士等国的品牌设备,大到自动化设备,再到软件、材料、刀具、工具等,有几样不是国外品牌?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如此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的确令人心寒。
为什么国内工厂会选择昂贵的国外设备?
工厂购买设备绝不会像通用消费品行业那样有追求奢侈品的倾向。制造业是务实的行业,生产零部件追求的是加工精度、效率、品质、稳定性等各种实实在在的指标。
国内的一般工控设备以中低端为主,这些设备的加工性能与稳定性相比国外设备有较大的差距,要么加工精度不够,要么效率偏低或者故障率较高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工厂比拼的是谁的生产更有竞争力,他们宁肯花更多的钱去买进口品牌的设备,也不愿意为了省钱留下隐患。毋庸置疑,当国内的工厂发展到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必然会选择进口品牌的设备。
国人对国产设备的不信任,只能说明国人对国产设备的认识之路还很漫长!
自己造不出来,用钱买回来不也很好吗?
有些观点认为,中国人有钱,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我们造不好工控设备就不要费劲去折腾,直接买不是挺好吗?老外这不还求着我们买他们的设备。
如果是我们自己能制造出来的东西,让别人去制造可以说是一种本事。但是,这些高端精密工控设备我们制造不出来,就只能受制于人,老外说多少钱就多少钱,甚至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事实上,一个国家所有的物品都是通过制造业实实在在造出来的。而我们的制造工厂却把大部分赚的钱都用来购买进口设备,工厂始终处于买设备的循环,新买的设备用几年又得买新设备,不买就会失去竞争力,只能把赚的钱又用来买设备,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是在老老实实地给老外打工。政府当然在这个交易过程中稳收交易税金,而制造业劳动创造的绝大部分价值让给了老外。国人用着高端的设备,赚着低廉的薪水,这也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依赖,花出去的不仅是钱,更多的是会导致在这个圈子里越陷越深!
国内的工控制造业会落后于人?
中国人的智慧是很牛的,这地球人都知道,只要哪个事情来钱快还不用出力,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会有无数的人去琢磨。中国的房地产多厉害,制造业人纷纷吐槽“炒房兴邦,实业误国”,你看雄安新政一出来,房子就抢疯了....反正,肯定不会有人去抢着搞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完全不同于房地产、娱乐业、互联网,绝不是可以靠一个创意就能大获成功的,它是一个需要长期琢磨、探索、验证、积累的产业,来不得半点浮躁。工控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没有上十年的潜心研究,不太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成效。
要造出好的工控设备,需要一大批在各自岗位上潜心钻研、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终身奋斗的技术人员。只有透彻掌握核心技术并持续地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制造出卓越的设备。
如今,国内的品牌工控设备越来越精准化,各种核心技术被高度集成与加密,最终对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低,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使工厂用人方面跟设备使用方面的技术难度大大的降低,更简单明了易操作。
再来看看那些工控企业的老板,他们不用再关心企业还能不能生存下去。机器好不好卖,还养着一大帮人,还往里烧钱大搞研发。看着国外那些曾经牛逼的设备,已经感觉到永无出头之日。
国内的工控产品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制造业开始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工匠精神”成为热词,“振兴实业”成为热点,国内掀起了“中国制造2025”的热潮,想必国家领导一定通过各种官方报道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百花齐放的大好春天!
时间是最好的验金石,近年来国内的工业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产量跟销量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并以高速上涨的趋势持续着,这就说明了国内的制造业全体都得到了提升吗?其中有大部分的工业厂家都无法在这个迅速提升的工业狂潮被淘汰下来的。
国内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当然也证明了制造工人的薪资也是有相对应的提升的,正因如此使许多墨守成规靠人力制造的厂商无法承受,并一致不进行改革,结果被现在的工控自动化的厂商给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