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经营相得益彰
兰州制桶厂:效益在改制中创历史新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颠扑不破的真理,在“393”国企改革攻坚战中也颇为适用。大浪淘沙,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沙尽金现,改制后走向新生、走向繁荣的企业才是改革真正的亮点和希望所在。12月13日,在冬日里难得的暖阳中,记者来到位于西固区的兰州制桶厂。气派的大门、整洁的厂区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正升腾着改制带来的无限希望……成立于1958年的兰州制桶厂,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重点金属包装容器生产企业。12月的日历还剩一半没翻完,杨建远厂长就满脸喜气地告诉记者,2005年制桶厂创下了生产、销售两项历史新高,一个300多人的厂子产值和销售收入将突破5000万元大关,实现了改制、经营“双丰收”。杨厂长告诉记者,这些业绩得益于企业的改制,是改制为这个老厂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改制与经营相互推动,相得益彰,为企业的效益提升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动力。
当市场经济的洪流汹涌袭来的时候,制桶厂领导班子认识到,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发展,但要做大做强,实现企业产值上亿元的目标,步入快速发展的道路,显然受到了机制的限制。我市国企攻坚战打响后,制桶厂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393”文件精神,分析企业现状,迅速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认为企业改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实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晚改不如早改。班子有了共识,如何转变广大职工的观念就成了企业改制的首要问题。职工既是改制的参与者,又是改制的对象,没有广大职工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改制就成了纸上谈兵。
面对改制,企业职工中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质检员徐美凤告诉记者:“我上世纪80年代就参加了工作,在质检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由于质检工作直接面对客户和市场,因此我们很早就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早就没了吃‘大锅饭’的思想。改制能给企业带来好处,减除包袱,所以我希望改制。”工作在制桶生产车间的李旭军却有着另一番担忧,上有老、下有小的他觉得如果身份置换、买断工龄之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自己没了保障,生活压力会很大。针对职工的不同反映,制桶厂加大了改制的宣传力度,努力转变职工观念,积极动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改制,并明确提出了“改制不能误,生产经营不能误,保先教育不能误”的工作原则。该厂同时把改制动员、宣传与企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先后两次对在岗和内养人员分类印发了摸底调查表,及时掌握职工思想状况,使改制有了目标性,工作有了针对性,迅速地形成了一股改制的合力,为企业改制扫清了观念障碍。
妥善安置职工是企业改制工作的中心工作。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制桶厂职工在进行身份置换后,步入社会自谋职业的能力很低。如何妥善安置各类人员,平稳过渡是该厂改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厂领导在制订职工安置方案时实现了“三个充分”,即让职工充分认识个人与集体、企业与国家、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充分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充分考虑职工的利益。职工安置方案编制好后,领导班子又让职工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深入到职工中间听取意见,使广大职工对方案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为方案在职代会通过打下了基础。
在进行职工身份置换时,有80多名职工需要拿钱走人,共需筹措安置资金220万元。这对一个300多人的小企业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加上目前原材料市场供应合同的订立,给企业筹措资金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厂领导和中层干部带头,广大职工积极集资入股,自筹资金80多万元。另一方面,厂领导向原料供应商和客户筹集资金12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了筹款,杨建远厂长曾经在早上7点驱车前往石嘴山,拿到款后,便马不停蹄地连夜赶回。通过多方努力,在一周内,200多万元的安置费用到位,保证企业顺利实现了两个置换和平稳过渡,而且也增强了职工对企业改制和发展的信心。至12月初,企业改制的两个置换工作全面完成,同时,实现了改制与生产经营两不误。如今,李旭军的思想包袱也放下来了,作为车间生产主管,尽管处于生产淡季,他的车间每天可以生产大桶1400多个,而改制以前,每天只能生产800个。“大锅饭”没了,职工的积极性高了,自己每月的收入也增加了300多元。李旭军告诉记者:“还是改制好。改制让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企业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