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记静海县人大代表杜恩祥
当你走出静海县城,沿着弯延崎岖的南运河南行5公里,就会看到一个秀丽的小村庄,那就是静海县的双塘镇朴楼村。这个村有264户人家,806口人,三千二百多亩耕地。村子虽然不大,但全村人在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杜恩祥的带领下,壮大了工业企业规模,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
几年前,朴楼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多年来,勤劳朴实的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静海农村兴工强农之势方兴未艾,农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朴楼一村之隔的西双塘村集体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了闻名全国的明星小康村;隔河相邻的八里庄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农民的腰包也一天天的鼓了起来……而朴楼村的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出路在哪里呢?村民们心急如焚。
1999年12月,经过民主选举,县人大代表、村腾达金属制品厂厂长杜恩祥当选了党支部书记。此时的杜恩祥心情却十分沉重。作为土生土长的朴楼村人,全村男女老少推选出的“代言人”,如何带领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呢?
杜恩祥新官儿上任后,没有烧“三把火”,而是烧了“三柱香”:第一柱香先拜全村30名党员,号召大家团结一致;第二柱香再拜村民代表,向他们广泛征求对村“两委”班子的意见;第三柱香拜村里的“能人”们,请他们为朴楼村的经济发展出主意、想高招。经过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杜恩祥和朴楼村领导班子明确了充分发挥本地区土地广阔、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瞄准津京大市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及奶品加工业,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生产发展格局。
说干就干。杜恩祥带领村民北上内蒙,南下鲁豫,考察市场。他多方和金融部门联系,为建设奶牛场筹集资金,为农民养奶牛申办小额贴息贷款。他跑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占地,跑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养殖场的规划设计。经过一年多的奔波,投资三千多万元,占地200多亩的两座大型现代代奶牛场拨地而起。三年来,共发展了养殖户68家,奶牛存栏量达到一千二百头,年产鲜奶近两千吨,仅这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随着发展的需要,村里又投入100万元建成两个挤奶大厅,实现了由人工挤奶向机械挤奶转化,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奶品的质量。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杜恩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再投入三千万元建设乳品加工厂,把自己生产的鲜奶进行深加工,实现自产、自加、自销,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奶牛养殖业做大、做优、做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杜恩祥带领朴楼村的农民在土地上作文章,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继投入了20多万元打出灌溉机井2眼,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万多米,把800多亩中低产田改造为稳产田。同时,村里还号召群众发展林果生产,建成了桃园200多亩,建成了占地100多亩的第二代温室节能大棚,使发展蔬菜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走工业强村之路,让群众尽快富起来,这是杜恩祥多年来的一桩心愿。朴楼村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骨干企业腾达工业公司下属包装制品厂、机械厂、金属制品厂等几家企业。作为公司总经理的杜恩祥审时度势,对企业进行了股分制改造,200名职工人人有股分,个个都是企业的主人。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步伐,每年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扩能改建,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使产品覆盖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四川、河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生产的钢桶封闭器等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年产量上升到1千万件,年产值达到2千多万元,为朴楼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一名县级人大代表,杜恩祥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为改善办学条件,他决定投入7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又出资40多万元进行配套建设,建成了语音室、电教室、活动室等。每逢过年过节,他动员企业拿出部分资金为职工和村民采办礼品和货物。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又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资金,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养老补贴120元。
群雁高飞头雁带。在新世纪的春风里,杜恩祥与支部一班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村群众,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快马加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