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上说桥头
——唐山汉沽管理区“对接天津、承接辐射”发展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高克军、范秀琴、王金霞、张笑非)
汉沽管理区给自己的新定位是对接唐津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自从唐山市委确定“四点一带”战略以后,汉沽管理区就有了这样的定位。
那么,今天的“桥头堡”怎样了?
站在对接唐津经济的“桥头”上,不难发现:变,一切都在变——
今年上半年,汉沽管理区实现GDP12.25亿元,同比增长10.86%;财政收入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5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同比增长34.3%。
放在整个唐山的宏观形势下,无论是实力还是知名度,汉沽管理区现在都还是个“小弟弟”,但是,用“变”的眼光看“桥头”,则“别有一番景色在前头”。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唐山“四点一带”战略的提出,把汉沽管理区推到了前沿。这样,建设对接唐津经济的“桥头堡”,就成为汉沽管理区的一种必然
在唐山的版图上,汉沽管理区偏居西南。而这种“偏居”的深层次内涵,则是被天津一个又一个行政区域所包围。
所以,一代一代管理区人在“夹缝”中殚精竭虑、不懈奋斗,60年中历经了由零散耕作向规模开垦转变、由国有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由国营企业向行政区域转变的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飞跃。
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骨干企业尚在成长之中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制约着汉沽经济的发展——以“农垦开发”发轫的汉沽管理区,难以走出人们“生产稻米”的视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渤海湾的涛声拍岸而来!
在打造环渤海战略支点的理念下,唐山构筑的是一种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
那么,汉沽管理区怎么办?
汉沽管理区的决策者们把目光瞄准了天津、瞄准了滨海新区。
汉沽管理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只有一路之隔。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条“路”犹如一道樊篱,使汉沽管理区与天津成了“咫尺天涯”;而大开放所形成的资源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给汉沽管理区带来的又是一片新天地。
终于有一天,汉沽管理区的决策者们迈过了这条“路”。当跨过“樊篱”,滨海新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
投资300亿元的中新生态城、投资450亿元的天津港,还有正在加快建设中的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级炼油、渤海化工园、北疆电厂以及引领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投资都高达百亿元以上……
而最关键的,汉沽管理区与这些项目最短的半径距离仅有3公里,最长的也只有20公里!
回望自己脚下,那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在开放的路上艰辛跋涉几十年,汉沽管理区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燕郊兴于北京,昆山兴于上海。”汉沽的兴起,正在于天津。
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确定了“四点一带”发展战略,汉沽管理区成为这个战略中的重要节点。
外部与内部,为汉沽管理区的发展共同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汉沽管理区没有犹豫。
一次又一次党政会议相继召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王随海说:“汉沽管理区与天津‘近在咫尺’,特别是临津工业聚集区12平方公里的土地深深地嵌入滨海新区,是‘核心腹地’。我们要借助这个优势,对接滨海,承接辐射,全力打造对接唐津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对接天津,主导在滨海、主动在汉沽。但是,传统的体制机制所形成的“农垦经济”的思维定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与其他地区相比,更新观念对汉沽管理区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那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的过程,它使汉沽党员干部的思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嬗变与升华。
进入2010年,汉沽开始谋划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对接天津,借势腾飞”成为贯穿整个发展规划的一条红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2011年,这一战略思路被写进汉沽管理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汉沽管理区,没有再让机遇与自己擦肩而过。
打造对接唐津经济的“桥头堡”,必须以项目为支撑。于是,汉沽管理区以“临津工业聚集区”的提升建设为契机推波助澜,形成了全区“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
打造对接唐津经济的“桥头堡”,突破点在哪里?
2007年,汉沽管理区重点借鉴苏州昆山工业区、河北固安工业区建设的经验,谋划建设了唐山信息产业园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在整个1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设计了“一轴、一心、三区”的空间布局,并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和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控制性详规。
唐山信息产业园区的谋划建设,为汉沽管理区对接滨海新区创造了一个基本的机制和框架。2010年8月,汉沽管理区为加强与京津在更大的范围、更 广的领域上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在原信息产业园框架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津工业聚集区”。聚集区以开发园区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为特征,按照技术 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要求,构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区域工业共生网络,强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低碳经济等主导产业,促进 全区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临津工业聚集区在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下操作运行,开创了加快建设的火红年代: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等相继完 成;投资1.5亿元,路网、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起步区给排水、供热、天然气管网已连入天津滨海新区管网,由天津滨海电力投资的110千伏变 电站项目加紧建设,聚集区中心路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如火如荼……
这是一个艰难的起步。以这个“起步”为契机,汉沽管理区推“波”助“澜”,出台了“经济总量倍增计划、产业结构升级计划、开放合作拓展计划”,在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构筑“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舞台——
2011年,汉沽管理区就安排9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8.05亿元。截至6月底,投资1480万美元、年供气规模为2.3亿标立方米的园区 天然气配套项目,投资6.8亿元、占地200亩的省重点项目——唐山徽普水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污水电波电磁处理设备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2.1亿元的 天津大田包装容器有限公司钢桶专用高速焊机产品项目、总投资2.46亿元的天津汇通科贸有限公司纸业产业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01亿元的天津大田包装容 器有限公司各类小包装桶罐生产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天津瑞德减震器有限公司汽车减震器生产项目,获成功落户,或完成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按照着力建设“玻璃产业园区、清真食品产业园区、精品钢材园区”和“信息产业基地、现代乳业基地”的发展构想,产业不断向园区聚集: 法立德清真肉制品循环产业、污水电磁波电磁处理设备、禾丰饲料、天津滨海管道燃气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蓝欣玻璃三线、四线主要设备现已购置入厂,高科技粉 尘排放控制系统、浙商物流城、玻璃深加工等项目成功落户。
对接天津、承接辐射,汉沽管理区风生水起。
对接唐津经济发展,不仅仅是项目的对接,更是发展理念、发展规划的对接,是基础设施、三次产业的对接,是体制和机制的对接。一个个“对接”生动成“桥头堡”上的一道道风景
2011年3月,一个街道居委会主任平凡而感人的事迹,通过媒体在汉沽管理区传播开来——广盛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武文清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甘于寂寞、矢志坚守,用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社区这个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
武文清事迹的典型意义,并不在于为居民的倾情奉献,他所昭示的是当前亟待提升的社会管理;汉沽管理区宣传武文清的事迹,并不在于树立一个典型,而是为了打造“桥头堡”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在某种意义上,“环境也是生产力”。
于是——
立足提高综合承载力,城市建设不断提速。汉沽管理区辖区面积小,承载能力低。因此,管理区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强力打造以中心城区和新兴 繁商区为主的城市“双核”发展格局:用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功能布局,彰显出城镇个性,把中心城区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区;新兴繁商区以高端商务、服务和居住为基点,承接滨海新区人流、物流,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宜居新城。一时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 造、居民回迁工程如火如荼;新兴繁商区配套污水管线、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始施工;投资4000万元的南环路工程已全面启动。
着眼于快捷、高效,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当浅层次的服务态度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就成为发展掣肘。因此,汉沽管理区矢志提升招商 的人文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使项目引进实现“零审批”“零成本”:以不足100天的时间完成省重点项目蓝欣玻璃项目开工所有报批工作,20天时间完 成与中国500强之一的六合集团饲料加工项目谈判签约、两个小时完成8个单位审批,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汉沽效率”。
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汉沽管理区地处唐山与天津的接合部,社会管理任重道远。这样,汉沽管理区推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狠抓民生工程、畅通信访渠道”等“一揽子”措施,着力从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上解决影响社会和 谐稳定的问题。
……
打造对接唐津经济,是“发展理念的对接、发展规划的对接、基础设施的对接、三次产业的对接、体制机制的对接”。尽管路途漫长,但汉沽管理区戮力同心,矢志不移,用一个个“对接”生动成“桥头堡”上的一道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