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桶”领中原展雄风——记郑州金海泰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正
文/孙俊涛

金海泰星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郑州金海容器厂。那时它还只是个集体企业, 说是企业, 只不过是个手工制桶的作坊,不但小,效益也不好,工人们整天愁眉不展。但自从刘国正任厂长后, 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竟如吃了灵丹妙药一样,在市场经济的狂潮大浪中经受住了风雨,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资产近数千万元的公司, 成为我省制桶产业之冠。公司的职工都说,这个奇迹是刘厂长带领大家创造的。
1979年, 年仅34岁的刘国正担任了村办小厂──金海容器厂厂长。当时, 厂里账面上只有1000元钱。没有资金,没有机械设备, 厂子前途未卜。刘国正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 上设备,上规模;然后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狠抓质量,实行按劳取酬……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企业萌发了活力,金海容器厂逐渐摆脱了原始的手工制桶方式, 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械作业。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客户越来越多, 经济效益慢慢好转起来, 以前整天满面愁容的工人们脸上也有了笑意。1980年营业收入达60万元。仅仅一年时间, 一个濒临倒闭的村办小厂起死回生。
刘国正认为, 产品受市场欢迎就是企业的目标。他依托市场开发新产品, 增加规格品种, 增加技术含量。1993年以前, 容器厂生产工艺较落后, 只生产白、黑铁桶, 用户还得自己粘贴商标纸, 费时又费工, 装卸搬运中又极易磨损脱落, 直接影响用户的信誉和形象。为此刘国正组织市场调研, 和技术人员一起到外地同类行业进行参观学习, 投资100万元购置了两套印铁生产线, 把用户的商标、图案直接印在马口铁上,然后制成桶, 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一时间,新老用户云集, 效益猛增。1996年, 该厂引进省内第一条方桶生产线, 填补了我省此项产品的空白。近几年来,该厂设计生产出圆、方两类, 各种规格的印铁油漆桶、稀料桶等20多个品种, 销往7省市40多家用户市场, 省内市场占用率达70%以上。1996年,在扩大生产的的基础上,金海泰星实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刘国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定价格求合理”是刘国正为企业发展定下的宗旨。为保证质量, 他采用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并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 他亲任组长, 产品最后都要经空气压缩机进行容器压力测试, 保证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刘国正规定,公司主要领导每月要对用户登门造访,征求用户对产品的意见, 了解用户对产品的特殊要求。销售人员、驻厂人员每天向办公室反映发往客户产品质量情况及用户的使用情况, 发现问题要在24小时内解决并通知客户,取得客户的谅解,对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段时期,原材料马口铁价格一涨再涨,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同行纷纷涨价。刘国正却从自身生产入手, 控制原材料消耗, 要求废品率不能高于1‰, 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做到增本不增价, 微利或保本销售, 让利不让市。几年来, 金海泰星公司靠过硬的产品质量, 良好的信誉, 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市场, 赢得了用户, 效益连年上升。
刘国正坚持企业发展要从效益上抓, 效益要从信誉上抓, 信誉从质量上抓, 质量从管理上抓, 管理从制度上抓。为此, 刘国正为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从自己做起。有一次,刘国正到车间检查生产,手中拿着一支点燃的香烟。而公司明文规定, 生产区严禁吸烟。当一位班长指出后, 刘国正马上说:“按制度处理。” 第二天, 公司贴出公告:刘国正同志进车间吸烟罚款10元。
严格的规章制度培养了职工严格的纪律性, 形成了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职工们干劲十足, 苦心钻研技术, 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 小发明、小革新不断出现。有位技工发明的高频焊丝再利用技术, 让聘来的专家也大为叹服。刘国正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 大力鼓励,重加奖励。这为员工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宽松条件,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20年来, 金海泰星实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我省制桶行业的龙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 产品已占据了省内90%以上的市场, 同时销往山东、河北、陕西、湖南、湖北等省。1997年营业收入达3404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公司多次获市、区、乡三级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 、“重合同、守信誉”称号, 1996年通过“农业部质量管理达标” 验收, 1997年获“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刘国正也连续6年被市、区、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称号。
品味成功喜悦的刘国正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正“桶” 领着金海泰星公司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