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拍卖行惊现“营口制桶厂安全技术操作章”
文/杨柳

在”泉藏网“上,为抗战老兵募捐义拍专场中,出现二枚章,一枚为”营口制桶厂安全技术操作章“,另一枚为”体育章“。信息显示,目前这枚章已经被人竟拍下架。

据知情人说,这枚”营口制桶厂安全技术操作章“是营口制桶厂1958年为上岗操作工配发的,上岗操作时必须配戴,和操作证是同等效果。由此可见,营口制桶厂在新中国解放初期,其安全技术管理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相关资料】
为保证安全生产,50年代以来,营口制桶厂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特别是1984年企业整顿时,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目前,全厂已建立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1种,共21章。成立了以厂长为主任,党委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为副主任。各车间主任和有关科室领导为成员的厂安全生产监察委员会。负责全厂安全生产的领导工作,各车间建立安全领导小组,目前全厂共有各级安全组织57个,兼职安全员87名。保证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1986年被营口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8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营口制桶厂于1971年始建立班组日检,车间月检,全厂季检,四大节日必检的安全检查制度。1985年实行安全监察检点制度,使安全生产监察迈出新的步伐。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使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堵塞了漏洞,使各种事故明显下降。
新工人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教育,特殊工种实行专业培训,有证操作。从1965年起,共培训电工39名,锅炉工37名,起重工14名,水电焊工75名。现特殊工种工人全部实现有证操作。从1980年起,每年对全厂干部,工人进行了一次安全知识测试,1986年对厂级领导干部进行安全知识考试,平均成绩为95.2分。
据记载,从1960年至1986年全厂共发生轻伤事故1670人次,死亡事故两起。1972年全厂共发生轻伤事故151起,1986年下降至15起。1987年19起,其中重伤1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