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贝氏全自动钢桶激光焊机连续生产二十万只钢桶
文/辛巧娟

(点击图片看视频)
【相关信息】
打破传统的苏州贝氏,成为“以转型升级谋发展”的典范
盛夏时节,位于桃源镇桃乌路的建筑工地一片热火朝天景象。作为桃源镇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桃花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在该项目的临近地块,澳缘盛新材料中心、华源新材料项目同样如火如荼推进……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桃源镇以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为目标,积极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企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更新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效。
向存量土地要增量
如何依托现有土地打开发展空间,释放更多的产出效益?桃源镇因地制宜腾挪低效土地资源,让土地“换”发新生。
6月25日,位于桃源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桃花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一期项目正式开工奠基。该项目从立项到设计,再从规划到审批,最后完成拿地开工,实现了多证连发,成为桃源镇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
“一期项目占地9.29亩,将建设3层的高标准厂房,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预计于明年6月投入使用。”苏州桃花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耀宗向记者介绍,该项目腾退了原地块上的几家低效企业,待项目建成后,将采用“租让结合”模式,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当前已成功签约引入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后续的二期、三期项目也在同步推进。
据桃源镇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桃源镇工业提质增效目标任务1800亩,其中整优提升1390亩、回购腾退410亩。截至目前,共计完成942.47亩,其中整优提升663.96亩、回购腾退278.51亩,完成总目标的52.36%。
以转型升级谋发展
产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企业的自我更新。近年来,桃源镇因“企”制宜,不断扩大企业走访覆盖率,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让创新活力“动”起来、低效用地“活”起来。
创办于2009年的吴江贝氏制桶厂,原址位于桃源镇青云村,是一家生产各类包装桶的传统企业。2022年,贝氏制桶整体搬迁至桃乌路装备制造产业带,成为现如今的苏州贝氏包装科技有限公司,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创新活力愈发凸显。
多年来,贝氏科技注重研发人才及团队培养,致力于推进技术改革,不断改进传统制桶工艺。经过两年的技术沉淀,今年年初,该公司研发的全自动激光焊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由此推动企业迈向生产“智熔封边覆膜钢桶”的崭新阶段。
“相较于传统钢桶,智熔封边覆膜钢桶的生产过程更加低碳环保,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苏州贝氏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振祥介绍,该生产线全年可生产超100万个钢桶,成品率几乎达100%,拉动企业年产值增长近一倍。
深耕技术研发,从做产品到做设备,贝氏科技一路创新一路前行。它的转型升级,也是桃源镇企业积极拥抱时代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生动缩影。
向“新三年计划”求实效
今年以来,桃源镇以打造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绿色印染三大产业集群为中长期目标,制定产业更新“新三年计划”,力求为桃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优环境。
当前,沿着桃乌路,桃源装备制造产业带串联起步步高、海宽华源、中达友联等重点项目,桃花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澳缘盛新材料等项目在紧锣密鼓建设,为打造经济新增长极蓄势赋能;以富乡大道、麻溪路为轴,高端纺织产业集聚区形成十字布局,中源、诚义诚地块高标准产业园建设加紧推进,产业升级活力不断释放。
与此同时,桃源镇还在加紧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同步推进外围企业集中入园与园内企业提标改造,承接镇内优质达标印染企业入园,真正实现园内印染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新三年计划’正在先行推进第一批29个地块689亩土地的更新工作。以该计划为主线,桃源镇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操作细则与流程,靠前做好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切实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有效支撑,为推动吴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桃源力量。”桃源镇党委副书记沈良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