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
文/缪元生
申请号:CN202010779663.3
申请日:2020.08.05
公开号:CN111974895A公开日:2020.11.24
IPC分类号:B21D51/26
专利权人:江阴五星焊接铜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缪元生;韩敏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沿着钢桶传送方向依次包括上料传送装置、去罩传送装置、上盖传送装置和下料传送装置;上料传送装置将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去罩传送装置包括钢桶转动装置A和去罩装置;上盖传送装置包括钢桶转动装置B、空气换气装置、上盖装置、惰性气体注气装置和防雨盖上盖装置;上盖传送装置将完成上盖的钢桶传送至下料传送装置。从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实现了钢桶在喷漆后的上盖工序的完全自动化,出料后便可以直接进行销售,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流水线化。

【权利要求书】
1.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沿着钢桶传送方向依次包括上料传送装置(1)、去罩传送装置(3)、上盖传送装置(4)和下料传送装置(5);
所述上料传送装置(1)将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3);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包括钢桶转动装置A(9)和去罩装置(6),所述钢桶转动装置A(9)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去罩装置(6)匹配,所述去罩装置(6)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所罩设的罩盖与钢桶分离,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将去除罩盖的钢桶传送至上盖传送装置(4);
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包括钢桶转动装置B(13)、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13)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匹配,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或小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空气,所述上盖装置(19)先将钢桶顶部的小桶口进行上盖,然后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惰性气体,所述上盖装置(19)将装有惰性气体的钢桶顶部的大桶口进行上盖,并且防雨盖上盖装置(21)将小桶口固定防雨盖,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将完成上盖的钢桶传送至下料传送装置(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送装置(1)与去罩传送装置(3)之间还连接有过渡传送装置(2),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将上料传送装置(1)的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3),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上设有钢桶限位装置(7),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的钢桶限位装置(7)位置处与去罩传送装置(3)之间通过传桶架A(8)连接;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B(202),所述侧架B(202)之间、沿着侧架B(2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B(201),所述传送转辊B(201)通过传动装置B与固定于过渡传送装置(2)的驱动电机B(2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B(20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送架(1)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A(102),所述侧架A(102)之间、沿着侧架A(1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A(101),所述传送转辊A(101)通过传动装置A(104)与固定于上料传送装置(1)的驱动电机A(1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A(102);所述上料传送架(1)的末端与过渡传送架(2)起始端的一侧连接,所述上料传送架(1)与过渡传送架(2)垂直设置,所述过渡传送架(2)面向上料传送架(1)一侧的侧架B(202)设有与上料传送架(1)匹配的槽口B(204),所述侧架B(202)顶部、位于槽口B(204)靠近去罩传送装置(3)的一侧位置处设有绕立轴C水平转动的导向滚轮(205),所述导向滚轮(205)的轮缘边沿与另一侧的侧架B(202)之间的距离、与远离导向滚轮(205)一侧的侧架A(102)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钢桶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送架(1)靠近去罩传送装置(3)一侧的侧架A(102)还设有用于连接备用上盖生产线的槽口A(105),所述上料传送架(1)的底部、位于槽口A(105)的位置处设有沿传送转辊A(101)轴向往复移动的滑座A(110),所述滑座A(110)的顶部上下活动连接有多个推料立杆(106),所述推料立杆(106)位于相邻两根传送转辊A(101)之间,相邻两个推料立杆(106)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所述推料立杆(106)固定于活塞B(108)的活塞杆B端部,所述活塞B(108)固定于滑座A(110)上,所述滑座A(110)与固定于上料传送架(1)的活塞A的活塞杆A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传送链A,所述传送链A的两端分别与链轮A(301)传动连接,所述链轮A(301)与去罩传送装置(3)转动连接,其中一端的链轮A(301)同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轮B(305),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上还转动连接有与传动轮B(305)传动连接的传动轮A(303),所述传动轮A(303)通过传动装置C与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的驱动电机C(302)传动连接,所述传送链A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并且传送链A对称位于传桶架A(8)的两侧;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的顶部、对应于同一根传送链A的两个链轮A(301)之间位置处固定有水平托杆(304),所述水平托杆(304)通过“L”形立杆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绕置于链轮A(301)上部的传送链A放置于水平托杆(304)上;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还包括设于两链轮A(301)之间、位于传送链A上方的去罩装置(6)和设于去罩装置(6)面向上料传送装置(1)一侧的钢桶转动装置A(9);去罩装置(6)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上的龙门架(601),所述传送链A穿过龙门架(601),所述龙门架(601)内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磁块(606),所述磁块(606)沿着垂直于链条A传送方向水平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磁块(606)沿着竖直方向上下往复移动,所述龙门架(601)的两侧还固定设有落盖管(607),所述龙门架(601)顶部的后端还向下设有传感器B(609),所述龙门架(601)顶部前端的一侧还设有与个钢桶转动装置A(9)匹配的传感器C(610),所述传感器C(610)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A(9)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所述磁块(606)在对应的活塞E(603)作用下的活动范围经过对应侧的落盖管(607),所述落盖管(607)的进料口向上,并且所述落盖管(607)面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低于背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当磁块(606)向内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分别位于钢桶的对应桶口上方;当磁块(606)向外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位于对应落盖管(607)的外侧;当磁块(606)向下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磁块(606)的磁力将钢桶对应桶口处的罩盖吸合;当磁块(606)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底部所吸附的罩盖底部的高度位于落盖管(607)的进料口两侧边沿的所在高度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上活动连接有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同时将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的钢桶、位于空气换气装置(17)的钢桶、位于上盖装置(19)的钢桶和位于防雨盖上盖装置(21)的钢桶分别对应传送至空气换气装置(17)位置处、上盖装置(19)位置处、防雨盖上盖装置(21)位置处和传送链B(1405)位置处,所述传送链B(1405)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盖传送装置(4)的对称轴心呈轴对称,位于上盖传送装置(4)与出料传送装置(5)之间,所述传送链B(1405)绕置于传动轮C(1406)上,所述传动轮C(1406)转动连接于上盖传送装置(4)上,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上还设置有驱动电机F(1407),所述驱动电机F(1407)与传动轮C(1406)传动连接;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包括沿上盖传送装置(4)的钢桶传送方向设置的一对平行转杆(1404),所述平行转杆(1404)通过滑动架(1403)与上盖传送装置(4)顶部沿钢桶传送方向平行设置的两根轨道C(401)滑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1404)通过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驱动电机E(1505)绕平行转杆(1404)的轴心与滑动架(1403)转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1404)的顶部、沿着平行转杆(1404)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有多组限位凸杆(1401),每组限位凸杆(1401)与钢桶的底部匹配,并且传送链B(1405)位于轨道C(401)之间,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还固定设有驱动电机G(1505),所述驱动电机G(1505)驱动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沿水平滑轨C(401)移动;
所述限位凸杆(1401)通过条形连接件(1402)与平行转杆(1404)固定连接,所述条形连接件(1402)的长度方向与平行转杆(1404)平行;
每组限位凸杆(1401)包括四个限位凸杆(1401),每侧平行转杆(1404)分别对称设有两个限位凸杆(1401);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1401)对应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的时候,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1401);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1401)对应位于空气换气装置(17)的时候,上盖装置(19)、防雨盖上盖装置(21)和出料传送装置(5)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1401);
所述平行转杆(1404)由多根首尾连接的转杆单元构成,所述限位凸杆(1401)分别与转杆单元固定连接,相邻两根转杆单元之间通过传动连接座(15)连接,所述转杆单元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底座(1501)顶部所设的支撑立架(1502),所述传动连接座(15)通过轨道C(401)与上盖传送装置(4)滑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13)包括对称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位于水平滑轨C(401)两侧的转动基座B(1303),所述转动基座B(1303)上、对应位于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外侧分别设有夹紧座B,每一侧夹紧座B的顶部面向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一侧的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绕立轴水平转动连接的夹紧滚轮B(1301),两侧的夹紧滚轮B(1301)的所在位置相对应,其中一侧夹紧座B的夹紧滚轮B(1301)通过固定于该夹紧座B的驱动电机H(1302)提供驱动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防雨盖上盖装置(21)均设于顶架(11)的顶部,所述顶架(11)的支撑腿对称设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两侧,所述顶架(11)的顶部还设有与钢桶转动装置B(13)匹配的传感器D(12)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沿着上盖传送装置(4)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上盖装置(19)沿着上盖传送装置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顶架(11)的一侧还设有放置台(22),所述放置台(22)上固定有与上盖装置(19)对应连接的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和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以及与防雨盖上盖装置(21)对应连接的防雨盖上料装置(27);
所述传感器D(12)与钢桶转动装置B(13)匹配,所述传感器D(12)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面向去罩传送装置(3)的一侧;
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匹配,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与位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前一个上盖装置(19)匹配,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位于前一个上盖装置(19)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
后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匹配, 后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所述传感器D(12)通过安装连接板A(1201)固定于活塞K(1202)的活塞杆K端部,所述活塞杆K向下伸出活塞K(1202),所述活塞K(1202)固定于顶架(11),并且传感器D(12)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
当活塞杆K伸出活塞K(12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12)工作;当活塞杆K退回活塞K(12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12)停止工作;
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包括上下活动连接于顶架(11)和上盖传送装置(4)之间的、与钢桶顶部大桶口外侧壁和小桶口外侧壁分别匹配的两组夹具(1601),所述夹具(1601)分别与活塞L(1602)的活塞杆L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L(1602)固定于顶架(11),所述活塞杆L向下伸出活塞L(1602);
当活塞杆L伸出活塞L(16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1601)的所在高度与钢桶桶口的高度匹配,当活塞杆L退回活塞L(16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1601)的所在高度高于钢桶桶口的顶部;
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包括固定于活塞杆M端部的压缩空气管,所述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1701),所述活塞M(1701)通过安装支架A固定于顶架(11);当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170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的底口从钢桶的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M向上退回活塞M(170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压缩空气管的底端高于钢桶的桶口;
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包括固定于活塞杆N端部的惰性气体气管(2001),所述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2002),所述活塞N(2002)通过安装架B(2004)固定于顶架(11);
当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20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2001)的底口从钢桶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惰性气体气管(2001)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N向上退回活塞N(20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2001)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惰性气体气管(2001)的底端高于钢桶的大桶口;
所述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或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与上盖装置(19)之间、以及防雨盖上料装置(27)与防雨盖上盖装置(21)之间均通过送料装置(18)连接;所述送料装置(18)包括通过驱动电机J(1802)驱动连接的传送带(1801),所述传送带(1801)活动连接于送料装置(18)的送料架,所述送料架的一端与顶架(11)固定、另一端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或防雨盖上料装置(27)的出料口连通固定;所述送料架位于送料带(1801)的末端固定有限位挡板(1803),所述送料架上、位于限位挡板(1803)面向送料架进料端一侧设有沿垂直于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的推料块(1805),所述推料块(1805)固定连接于活塞R(1806)的活塞杆R端部,所述活塞R(1806)固定于送料架的一侧,所述送料架相对于活塞R(1806)的另一端、对应于推料块(1805)位置处设有与传送带(1801)匹配连通的送料槽(1804),所述传送带(1801)通过送料槽(1804)与桶盖放置槽连通;
所述送料架的进料端通过支撑板C(1810)固定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或防雨盖上料装置(27),所述送料架的出料端通过安装连接板D与顶架(11)固定;
所述桶盖放置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槽瓣(1812),所述槽瓣(1812)固定连接于活塞Q(1813)的活塞杆Q的端部,所述活塞Q(1813)固定于升降框B(1910)的底部边框;当活塞杆Q伸出活塞Q(181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槽瓣(1812)相向移动至相互接触,此时槽瓣(1812)形成桶盖放置槽;
所述送料架位于传送带(1801)与推料块(1805)之间的位置处还设有拨料杆(1807),所述拨料杆(1807)通过活塞S(1808)摆动连接于送料架,所述活塞S(1808)与送料架摆动连接,所述活塞S(1808)的活塞杆S端部与拨料杆(1807)连接;
当活塞杆S退回活塞S(1807)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1807)将传送带(1801)上位于拨料杆(1807)位置处的桶盖或防雨盖沿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向前拨动一个桶盖或防雨盖;当活塞杆S伸出活塞S(1807)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1807)将传送带(1801)上位于拨料杆(1807)背向推料块(1805)一侧的桶盖或防雨盖向与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拨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装置(19)包括活动连接于顶架(11)的用于抓取桶盖的取盖装置(1901),所述取盖装置(1901)的顶部通过传动装置D与驱动电机I(1902)的转轴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I(1902)固定于升降框A(1904),所述升降框A(1904)固定于活塞O(1903)的活塞杆O端部;
所述活塞O(1903)固定于升降框B(1910),所述升降框B(1910)固定于活塞P(1911)的活塞杆P端部;所述升降框A(1904)上下活动连接于升降框B(1910)内;
所述活塞P(1911)固定于“门”字形框(1917)内,所述“门”字形框(1917)通过安装基板A(1916)固定于顶架(11)的顶部,所述升降框B(1910)上下活动连接于“门”字形框(1917)内;
所述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1903),所述活塞O(1903)固定于升降框B(1910)内,所述升降框A(1904)在升降框B(1910)内在活塞O(1903)的作用下沿着升降框B(1910)上下活动;
所述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所述活塞P(1911)固定于“门”字形框(1917),所述升降框B(1910)在“门”字形框(1917)内在活塞P(1911)的作用下沿着“门”字形框上下活动;
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位置处;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的所在高度低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所在高度;
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包括活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下方的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固定于活塞V(2103)的活塞杆V的端部,所述活塞杆V向下伸出活塞V(2103),所述活塞V(2103)固定于活塞W(2106)的活塞杆W端部,所述活塞杆W向下伸出活塞W(2106),所述活塞W(2106)固定于移动架(2105)的底部,所述移动架(2105)固定有螺母副B(2112),所述移动架(2105)通过螺母副B(2112)与转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的传动丝杠B(2110)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杠B(2110)通过固定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的驱动电机K(2111)提供驱动力,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在防雨盖上料装置(27)的传送装置(18)出料端与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之间做往复移动,所述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固定连接于顶架(11);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瓣B(2102),所述夹瓣B(2102)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X(2104)的活塞杆X端部,所述活塞X(2104)分别固定于安装连接板F,所述安装连接板F固定于活塞Y(2108)的活塞杆Y端部,所述活塞杆Y向下伸出活塞Y(2108),所述活塞Y(2108)通过安装基板B(2107)与顶架(11)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传送装置(5)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C(502),所述侧架C(502)之间、沿着侧架C(5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C(501),所述传送转辊C(501)通过传动装置E与固定于下料传送装置(5)的驱动电机L(5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C(502)。
【说明书】
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桶的自动上盖生产线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
2、背景技术
钢桶在生产过程中,首先是将钢板卷制成桶,然后进行冲压成桶身,接着将通过钢板承压而成的桶底和桶盖与桶身固定,再将钢桶进行喷漆涂装、烘干,最后将钢桶进行上盖。
目前钢桶生产过程中,除了上盖工序外,其余工序基本上都已经自动化普及了。而钢桶的上盖工序,虽然也有一些自动上盖装置,但是钢桶上盖的自动化效率较低,而且没有专门的钢桶上盖自动化生产线,只有某些单独工序的自动化设备,而且钢桶上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设备由于生产的速度不一,也无法统一连接成生产线,就算连成生产线后,也会由于上盖过程中所涉及的工序较多,至少涉及:1、将涂装时放置钢桶桶口的罩盖去除,2、将钢桶内进行冷却同时置换钢桶内的空气,3、将钢桶内进行注入惰性气体、便于后期钢桶密封性能的检测,4、钢桶的大口盖和小口盖的安装,5、钢桶小口盖的防雨盖安装;只要因为某一工序的效率较低便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较低。所以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一种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来针对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实现了钢桶在喷漆后的上盖工序的完全自动化,出料后便可以直接进行销售,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流水线化;通过上料传送装置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上盖生产线的自动上料、而且还能同时满足两条上盖生产的自动上料,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通过过渡传送装置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上料传送装置的钢桶传送过快过多而影响后续的生产节奏;通过去罩传送装置的作用,使得钢桶在上盖之前,先将喷漆时所用的桶口罩盖去除,从而便于后续的桶盖上盖操作,并便于去除的罩盖进行回收;通过上盖传送装置的作用,从而可以节省钢桶的工位,缩短单个钢桶的上盖时间,提高单个钢桶的生产效率。
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沿着钢桶传送方向依次包括上料传送装置、去罩传送装置、上盖传送装置和下料传送装置;
所述上料传送装置将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包括钢桶转动装置A和去罩装置,所述钢桶转动装置A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去罩装置匹配,所述去罩装置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所罩设的罩盖与钢桶分离,所述去罩传送装置将去除罩盖的钢桶传送至上盖传送装置;
所述上盖传送装置包括钢桶转动装置B、空气换气装置、上盖装置、惰性气体注气装置和防雨盖上盖装置,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空气换气装置、上盖装置、惰性气体注气装置和防雨盖上盖装置匹配,所述空气换气装置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或小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空气,所述上盖装置先将钢桶顶部的小桶口进行上盖,然后惰性气体注气装置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惰性气体,所述上盖装置将装有惰性气体的钢桶顶部的大桶口进行上盖,并且防雨盖上盖装置将小桶口固定防雨盖,所述上盖传送装置将完成上盖的钢桶传送至下料传送装置。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料传送装置与去罩传送装置之间还连接有过渡传送装置,所述过渡传送装置将上料传送装置的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所述过渡传送装置上设有钢桶限位装置,所述过渡传送装置的钢桶限位装置位置处与去罩传送装置之间通过传桶架A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过渡传送装置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B,所述侧架B之间、沿着侧架B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B,所述传送转辊B通过传动装置B与固定于过渡传送装置的驱动电机B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B。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钢桶限位装置包括对称设于两侧的侧架B上的摆杆A,所述摆杆A的中部通过立轴A与对应的侧架B水平摆动连接,所述摆杆A面向去罩传送装置的一端设有绕立轴B转动连接的限位立辊,所述摆杆A的另一端与活塞D的活塞杆D端部摆动连接,所述活塞D通过摆动架与对应的侧架B摆动连接,所述摆动架固定于侧架B;
当活塞杆D伸出活塞D的时候、摆杆A带动限位辊相向摆动至最大行程,此时限位辊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当的活塞杆D退回活塞D的时候、摆杆A带动限位辊背向摆动至最大行程,此时限位辊之间的间距大于钢桶的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桶架A包括固定于过渡传送装置和去罩传送装置之间的平行架A,所述平行架A的顶部分别固定有沿平行架A设置的轨道A,所述轨道A上设有沿轨道A往复移动的滑座B,所述滑座B与固定于平行架A的活塞E的活塞杆E固定连接,所述滑座B的顶部通过活塞F上下活动连接有支撑板A,所述活塞F固定于滑座B、活塞F的活塞杆F与支撑板A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当活塞杆E退回活塞E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A位于被钢桶限位装置限位的钢桶下方位置处;当活塞杆E伸出活塞E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A位于去罩传送装置;当活塞杆F伸出活塞F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A的顶面高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和传送转辊B的顶部;当活塞杆F退回活塞F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A的顶面低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和传送转辊B的顶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平行架A位于侧架B之间,所述滑座B的宽度和支撑板A的宽度均小于侧架B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侧架B与支撑板A之间、沿着过渡传送架的传送方向,还设有多根平行的传送侧辊,所述传送侧辊与侧架B转动连接,所述传送侧辊顶部与传送转辊顶部齐平,所述传送侧辊与传送转辊同步同速传动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料传送架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A,所述侧架A之间、沿着侧架A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A,所述传送转辊A通过传动装置A与固定于上料传送装置的驱动电机A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料传送架的末端与过渡传送架起始端的一侧连接,所述上料传送架与过渡传送架垂直设置,所述过渡传送架面向上料传送架一侧的侧架B设有与上料传送架匹配的槽口B,所述侧架B顶部、位于槽口B靠近去罩传送装置的一侧位置处设有绕立轴C水平转动的导向滚轮,所述导向滚轮的轮缘边沿与另一侧的侧架B之间的距离、与远离导向滚轮一侧的侧架A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钢桶的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料传送架靠近去罩传送装置一侧的侧架A还设有用于连接备用上盖生产线的槽口A,所述上料传送架的底部、位于槽口A的位置处设有沿传送转辊A轴向往复移动的滑座A,所述滑座A的顶部上下活动连接有多个推料立杆,所述推料立杆位于相邻两根传送转辊A之间,相邻两个推料立杆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所述推料立杆固定于活塞B的活塞杆B端部,所述活塞B固定于滑座A上,所述滑座A与固定于上料传送架的活塞A的活塞杆A固定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当活塞杆A退回活塞A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推料立杆位于上料传送架内、远离槽口A所在侧的侧架A位置处,此时推料立杆与槽口A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钢桶的直径;当活塞杆A伸出活塞A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推料立杆位于上料传送架内、靠近槽口A所在侧的侧架A位置处;当活塞杆B退回活塞B内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推料立杆顶部低于传送转辊A顶部;当活塞杆B伸出活塞B内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推料立杆顶部高于传送转辊A顶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有相邻两根传送转辊A的间隙中,其中位于槽口A范围内、且最靠近过渡传送架的间隙设有导向挡板,所述导向挡板通过活塞C上下活动连接,所述活塞C固定于上料传送架、并位于传送转辊A的下方,所述导向挡板面向槽口A的一侧延伸至槽口A所在侧的侧架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导向挡板固定于活塞C的活塞杆C端部;当活塞杆C退回活塞C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导向挡板的顶部低于传送转辊A的顶部;当活塞杆C伸出活塞C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导向挡板的顶部高于传送转辊A的顶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去罩传送装置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传送链A,所述传送链A的两端分别与链轮A传动连接,所述链轮A与去罩传送装置转动连接,其中一端的链轮A同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轮B,所述去罩传送装置上还转动连接有与传动轮B传动连接的传动轮A,所述传动轮A通过传动装置C与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的驱动电机C传动连接,所述传送链A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并且传送链A对称位于传桶架A的两侧。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去罩传送装置的顶部、对应于同一根传送链A的两个链轮A之间位置处固定有水平托杆,所述水平托杆通过“L”形立杆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绕置于链轮A上部的传送链A放置于水平托杆上。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去罩传送装置还包括设于两链轮A之间、位于传送链A上方的去罩装置和设于去罩装置面向上料传送装置一侧的钢桶转动装置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去罩装置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上的龙门架,所述传送链A穿过龙门架,所述龙门架内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磁块,所述磁块沿着垂直于链条A传送方向水平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磁块沿着竖直方向上下往复移动,所述龙门架的两侧还固定设有落盖管,所述龙门架顶部的后端还向下设有传感器B,所述龙门架顶部前端的一侧还设有与个钢桶转动装置A匹配的传感器C,所述传感器C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A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所述磁块在对应的活塞E作用下的活动范围经过对应侧的落盖管,所述落盖管的进料口向上,并且所述落盖管面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低于背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当磁块向内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分别位于钢桶的对应桶口上方;当磁块向外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位于对应落盖管的外侧;当磁块向下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磁块的磁力将钢桶对应桶口处的罩盖吸合;当磁块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底部所吸附的罩盖底部的高度位于落盖管的进料口两侧边沿的所在高度之间。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每一侧所述磁块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活塞D的活塞杆D端部,所述活塞杆D向下伸出活塞D,所述活塞D固定于对应侧的活塞E的活塞杆E端部,所述活塞D带动磁块上下往复移动,所述活塞E带动磁块垂直于传送链A的传送方向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E分别固定于龙门架的顶部,所述磁块在对应的活塞E作用下的活动范围经过对应侧的落盖管。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龙门架内的顶部设有沿龙门架顶部侧向滑动连接的滑动架,所述滑动架固定于活塞E 的活塞杆E端部,并且活塞D固定于滑动架。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滑动架沿着龙门架顶部所设的横向水平滑轨A往复移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落盖管下部排料段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想远离龙门架的方向倾斜,所述排料段的底部为排料口。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钢桶转动装置A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的转动基座A,所述转动基座A位于传送链A上半部分的下方,所述转动基座A上、对应位于传送链A外侧分别设有夹紧座A,每一侧夹紧座A的顶部面向传送链A一侧的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绕立轴水平转动连接的夹紧滚轮A,两侧的夹紧滚轮A的所在位置相对应,其中一侧夹紧座A的夹紧滚轮A通过固定于该夹紧座A的驱动电机D提供驱动力,所述转动基座A顶部位于传送链A之间设有传感器A,所述传感器A的顶部低于传送链A的顶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夹紧座A分别通过活塞F相对于转动基座A做垂直于传送链A传送方向的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F固定于转动基座A;当夹紧座A背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A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直径;当夹紧座A相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A之间的距离小于钢桶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转动基座A上沿夹紧座A的活动方向固定有水平滑轨B,所述夹紧座A沿着水平滑轨B与转动基座A往复移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去罩传送装置与上盖传送装置之间通过传桶架B连接,所述传桶架B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和上盖传送装置之间的平行架B,所述平行架B的顶部分别固定有沿平行架B设置的轨道B,所述轨道B上设有沿轨道B往复移动的滑座C,所述滑座C与固定于平行架B的活塞G的活塞杆G固定连接,所述滑座C的顶部通过活塞H上下活动连接有支撑板B,所述活塞H固定于滑座C、活塞H的活塞杆H与支撑板B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当活塞杆G退回活塞G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B位于去罩传送装置末端的钢桶下方位置处;当活塞杆G伸出活塞G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B位于上盖传送装置的钢桶转动装置B位置处;当活塞杆H伸出活塞H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B的顶面高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和钢桶与上盖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当活塞杆H退回活塞H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B的顶面低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和钢桶与上盖传送装置接触部位的高度。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平行架B位于侧架B之间,所述支撑板B位于两平行的传送链A之间。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盖传送装置上活动连接有钢桶步进传送装置,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同时将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的钢桶、位于空气换气装置的钢桶、位于上盖装置的钢桶和位于防雨盖上盖装置的钢桶分别对应传送至空气换气装置位置处、上盖装置位置处、防雨盖上盖装置位置处和传送链B位置处,所述传送链B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盖传送装置的对称轴心呈轴对称,位于上盖传送装置与出料传送装置之间,所述传送链B绕置于传动轮C上,所述传动轮C转动连接于上盖传送装置上,所述上盖传送装置上还设置有驱动电机F,所述驱动电机F与传动轮C传动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包括沿上盖传送装置的钢桶传送方向设置的一对平行转杆,所述平行转杆通过滑动架与上盖传送装置顶部沿钢桶传送方向平行设置的两根轨道C滑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通过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的驱动电机E绕平行转杆的轴心与滑动架转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的顶部、沿着平行转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有多组限位凸杆,每组限位凸杆与钢桶的底部匹配,并且传送链B位于轨道C之间,所述上盖传送装置还固定设有驱动电机G,所述驱动电机G驱动钢桶步进传送装置沿水平滑轨C移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限位凸杆通过条形连接件与平行转杆固定连接,所述条形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平行转杆平行。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每组限位凸杆包括四个限位凸杆,每侧平行转杆分别对称设有两个限位凸杆;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对应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的时候,空气换气装置、上盖装置和防雨盖上盖装置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对应位于空气换气装置的时候,上盖装置、防雨盖上盖装置和出料传送装置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平行转杆由多根首尾连接的转杆单元构成,所述限位凸杆分别与转杆单元固定连接,相邻两根转杆单元之间通过传动连接座连接,所述转杆单元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底座顶部所设的支撑立架,所述传动连接座通过轨道C与上盖传送装置滑动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限位凸杆通过条形连接件与转杆单元固定连接,所述条形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转杆单元平行。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动连接座包括与个轨道C连接的连接座底板,所述连接座底板上固定有活塞I,所述活塞I的活塞杆I端部通过活动连接于连接座底板上的连杆传动机构与该传动连接座所连接的转杆单元分别同步传动连接,当活塞杆I伸出活塞I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转杆单元带动限位凸杆向外侧转动至限位凸杆与转杆单元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者凸杆位于转杆单元的下侧;当活塞杆I退回活塞I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转杆单元带动限位凸杆向上转动至竖直。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连接座底板的上方、通过支撑立架固定有连接座顶板,所述连接座顶板与支撑立架的顶部固定,所述活塞I、连杆传动机构分别位于连接座顶板与连接座底板之间,所述连接座顶板的顶面与转杆单元的顶部齐平。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其中一个传动连接座的底部固定有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内转动连接有螺母副A,所述螺母副A与驱动电机G输出轴同轴固定的传动丝杠A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杠A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上盖传送装置转动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靠近水平转杆端部的连接座底座与对应端的滑动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杆。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盖传送装置的顶部两侧、对应于空气换气装置至防雨盖上盖装置位置处,沿着上盖传送装置的钢桶传送方向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栏杆。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盖传送装置的支撑腿底部还设有调节脚撑。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包括对称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的、位于水平滑轨C两侧的转动基座B,所述转动基座B上、对应位于钢桶步进传送装置外侧分别设有夹紧座B,每一侧夹紧座B的顶部面向钢桶步进传送装置一侧的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绕立轴水平转动连接的夹紧滚轮B,两侧的夹紧滚轮B的所在位置相对应,其中一侧夹紧座B的夹紧滚轮B通过固定于该夹紧座B的驱动电机H提供驱动力。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夹紧座B分别通过活塞J相对于转动基座B做垂直于钢桶传送方向的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J固定于转动基座B;当夹紧座B背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B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直径;当夹紧座B相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轮B之间的距离小于钢桶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转动基座B上沿夹紧座B的活动方向固定有水平滑轨D,所述夹紧座B沿着水平滑轨D与转动基座B往复移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空气换气装置、上盖装置、防雨盖上盖装置均设于顶架的顶部,所述顶架的支撑腿对称设于上盖传送装置的两侧,所述顶架的顶部还设有与钢桶转动装置B匹配的传感器D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所述空气换气装置沿着上盖传送装置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上盖装置沿着上盖传送装置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顶架的一侧还设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上固定有与上盖装置对应连接的小桶口盖上料装置和大桶口盖上料装置,以及与防雨盖上盖装置对应连接的防雨盖上料装置。
所述传感器D与钢桶转动装置B匹配,所述传感器D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面向去罩传送装置的一侧;
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匹配,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与位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与前一个上盖装置匹配,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与位于前一个上盖装置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上盖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
后一个上盖装置与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匹配, 后一个上盖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感器D通过安装连接板A固定于活塞K的活塞杆K端部,所述活塞杆K向下伸出活塞K,所述活塞K固定于顶架,并且传感器D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
当活塞杆K伸出活塞K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工作;当活塞杆K退回活塞K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停止工作。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活塞K通过调节横板与固定于顶架的安装板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包括上下活动连接于顶架和上盖传送装置之间的、与钢桶顶部大桶口外侧壁和小桶口外侧壁分别匹配的两组夹具,所述夹具分别与活塞L的活塞杆L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L固定于顶架,所述活塞杆L向下伸出活塞L;
当活塞杆L伸出活塞L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的所在高度与钢桶桶口的高度匹配,当活塞杆L退回活塞L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的所在高度高于钢桶桶口的顶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空气换气装置包括固定于活塞杆M端部的压缩空气管,所述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所述活塞M通过安装支架A固定于顶架;
当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的底口从钢桶的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M向上退回活塞M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压缩空气管的底端高于钢桶的桶口。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包括固定于活塞杆N端部的惰性气体气管,所述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所述活塞N通过安装架B固定于顶架;
当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的底口从钢桶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惰性气体气管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N向上退回活塞N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惰性气体气管的底端高于钢桶的大桶口。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惰性气体气管通过安装连接板B与活塞杆N端部固定,所述安装连接板B位于安装架B的下方,并且所述安装连接板B的顶部还向上固定设有导向杆A,所述导向杆A向上穿过安装架B所设的的导向管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小桶口盖上料装置或大桶口盖上料装置与上盖装置之间、以及防雨盖上料装置与防雨盖上盖装置之间均通过送料装置连接。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通过驱动电机J驱动连接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活动连接于送料装置的送料架,所述送料架的一端与顶架固定、另一端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大桶口盖上料装置或防雨盖上料装置的出料口连通固定;所述送料架位于送料带的末端固定有限位挡板,所述送料架上、位于限位挡板面向送料架进料端一侧设有沿垂直于传送带的传送方向的推料块,所述推料块固定连接于活塞R的活塞杆R端部,所述活塞R固定于送料架的一侧,所述送料架相对于活塞R的另一端、对应于推料块位置处设有与传送带匹配连通的送料槽,所述传送带通过送料槽与桶盖放置槽连通;
所述送料架的进料端通过支撑板C固定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大桶口盖上料装置或防雨盖上料装置,所述送料架的出料端通过安装连接板D与顶架固定;
所述桶盖放置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槽瓣,所述槽瓣固定连接于活塞Q的活塞杆Q的端部,所述活塞Q固定于升降框B的底部边框;当活塞杆Q伸出活塞Q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槽瓣相向移动至相互接触,此时槽瓣形成桶盖放置槽。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送料架位于传送带与推料块之间的位置处还设有拨料杆,所述拨料杆通过活塞S摆动连接于送料架,所述活塞S与送料架摆动连接,所述活塞S的活塞杆S端部与拨料杆连接;
当活塞杆S退回活塞S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将传送带上位于拨料杆位置处的桶盖或防雨盖沿传送带的传送方向向前拨动一个桶盖或防雨盖;当活塞杆S伸出活塞S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将传送带上位于拨料杆背向推料块一侧的桶盖或防雨盖向与传送带的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拨回。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送料架位于传送带顶部的两侧对称设有与对应的桶盖或防雨盖边沿的限位导向槽。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撑板C包括两个“L”形支撑板单元,两个“L”形支撑板单元之间对应设有条形通孔,并通过固定螺栓将条形通孔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盖装置包括活动连接于顶架的用于抓取桶盖的取盖装置,所述取盖装置的顶部通过传动装置D与驱动电机I的转轴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I固定于升降框A,所述升降框A固定于活塞O的活塞杆O端部;
所述活塞O固定于升降框B,所述升降框B固定于活塞P的活塞杆P端部;所述升降框A上下活动连接于升降框B内;
所述活塞P固定于“门”字形框内,所述“门”字形框通过安装基板A固定于顶架的顶部,所述升降框B上下活动连接于“门”字形框内;
所述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所述活塞O固定于升降框B内,所述升降框A在升降框B内在活塞O的作用下沿着升降框B上下活动;
所述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所述活塞P固定于“门”字形框,所述升降框B在“门”字形框内在活塞P的作用下沿着“门”字形框上下活动;
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位置处;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位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的所在高度低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所在高度。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升降框B的底部边框中间设有开口,槽瓣分别位于开口两侧的底部边框上;
当活塞杆Q退回活塞Q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槽瓣之间的间距大于取盖装置的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桶盖放置槽对应于取盖装置的正下方设有与桶盖匹配的定位槽,所述槽瓣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定位凹槽,当槽瓣在活塞杆Q伸出活塞Q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定位凹槽对应拼接形成定位槽。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升降框B内、位于升降框B的顶部边沿固定有导向杆B,所述升降框A的顶部边框对应于导向杆B设有匹配的导向管B,所述导向杆B穿过导向管B伸入升降框A内。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门”字形框内的两侧壁对称设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D,所述升降框B对应于轨道D分别固定设有匹配的滑块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安装连接板D通过安装基板A固定于顶架,所述上盖装置还包括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活动连接于安装连接板E的底部、位于取盖装置的正下方,所述安装连接板E通过活塞T上下活动连接于安装连接板D的下方,所述活塞T固定于安装连接板D,活塞T的活塞杆T端部向下伸出活塞T后与安装连接板E固定,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瓣A,所述夹瓣A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U的活塞杆U端部,所述活塞U固定于安装连接板E,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对应位于取盖装置的正下方设有桶口定位槽,所述夹瓣A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桶口定位凹槽,当夹瓣A在活塞杆U伸出活塞U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桶口定位凹槽对应拼接形成桶口定位槽;当夹瓣A在活塞杆退出活塞U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夹瓣A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的桶口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安装连接板E的顶部固定有导向杆C,所述安装基板A对应于导向杆C设有匹配的导向管C,所述导向杆C通过导向管C向上穿过安装基板A。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包括活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下方的防雨盖取盖装置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固定于活塞V的活塞杆V的端部,所述活塞杆V向下伸出活塞V,所述活塞V固定于活塞W的活塞杆W端部,所述活塞杆W向下伸出活塞W,所述活塞W固定于移动架的底部,所述移动架固定有螺母副B,所述移动架通过螺母副B与转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的传动丝杠B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杠B通过固定于防雨盖上盖顶架的驱动电机K提供驱动力,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在防雨盖上料装置的传送装置出料端与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之间做往复移动,所述防雨盖上盖顶架固定连接于顶架;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瓣B,所述夹瓣B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X的活塞杆X端部,所述活塞X分别固定于安装连接板F,所述安装连接板F固定于活塞Y的活塞杆Y端部,所述活塞杆Y向下伸出活塞Y,所述活塞Y通过安装基板B与顶架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活塞W通过安装基板C固定于移动架。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防雨盖上盖顶架的底部沿着移动架的水平移动方向固定连接有轨道E,所述移动架对应于轨道E设有匹配的滑块B。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送料槽从槽瓣底部穿过后固定有限位挡块,所述送料槽的槽底对应于槽瓣位置处设有与防雨盖匹配的防雨盖定位托盘,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固定连接于活塞Z的活塞杆Z端部,所述活塞杆Z向上伸出活塞Z,所述活塞Z固定于送料槽的底部;
当活塞杆Z退回活塞Z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 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与送料槽匹配;当活塞杆Z伸出活塞Z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向上提升至防雨盖定位托盘的防雨盖所在高度与活塞杆W退回活塞W至最大行程处、且活塞杆V伸出活塞V最大行程处的时候的防雨盖取盖装置的高度匹配。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对应的送料装置下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板,所述加强连接板的一端与支撑板C固定、另一端与送料架固定。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放置台的一侧边沿设有阶梯,所述放置台的顶部、位于放置台的边沿位置处固定有围栏。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下料传送装置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C,所述侧架C之间、沿着侧架C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C,所述传送转辊C通过传动装置E与固定于下料传送装置的驱动电机L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C。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实现了钢桶在喷漆后的上盖工序的完全自动化,出料后便可以直接进行销售,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流水线化。
第二、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通过上料传送装置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上盖生产线的自动上料、而且还能同时满足两条上盖生产的自动上料,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第三、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通过过渡传送装置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上料传送装置的钢桶传送过快过多而影响后续的生产节奏。
第四、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通过去罩传送装置的作用,使得钢桶在上盖之前,先将喷漆时所用的桶口罩盖去除,从而便于后续的桶盖上盖操作,并便于去除的罩盖进行回收。
第五、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通过上盖传送装置的作用,从而可以节省钢桶的工位,缩短单个钢桶的上盖时间,提高单个钢桶的生产效率。
4、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1
图2为本发明的上料传送装置和去罩传送装置位置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盖传送装置和下料传送装置位置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为上盖传送装置的主视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上盖装置与送料装置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上盖装置与送料装置的与图5相反视角方向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为惰性气体注气装置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8 为防雨盖上盖装置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9为防雨盖上盖装置的侧视放大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9可知,本发明的钢桶涂装后的自动上盖生产线,沿着钢桶传送方向依次包括上料传送装置1、去罩传送装置3、上盖传送装置4和下料传送装置5;
所述上料传送装置1将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3;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包括钢桶转动装置A9和去罩装置6,所述钢桶转动装置A9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去罩装置6匹配,所述去罩装置6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所罩设的罩盖与钢桶分离,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将去除罩盖的钢桶传送至上盖传送装置4;
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包括钢桶转动装置B13、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13将钢桶顶部的大桶口和小桶口转动至与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匹配,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或小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空气,所述上盖装置19先将钢桶顶部的小桶口进行上盖,然后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从钢桶顶部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向钢桶内注入惰性气体,所述上盖装置19将装有惰性气体的钢桶顶部的大桶口进行上盖,并且防雨盖上盖装置21将小桶口固定防雨盖,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将完成上盖的钢桶传送至下料传送装置5。
所述上料传送装置1与去罩传送装置3之间还连接有过渡传送装置2,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将上料传送装置1的钢桶传送至去罩传送装置3,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上设有钢桶限位装置7,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的钢桶限位装置7位置处与去罩传送装置3之间通过传桶架A8连接。
所述过渡传送装置2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B202,所述侧架B202之间、沿着侧架B2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B201,所述传送转辊B201通过传动装置B与固定于过渡传送装置2的驱动电机B2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B202。
所述钢桶限位装置7包括对称设于两侧的侧架B202上的摆杆A702,所述摆杆A702的中部通过立轴A与对应的侧架B202水平摆动连接,所述摆杆A702面向去罩传送装置3的一端设有绕立轴B转动连接的限位立辊,所述摆杆A702的另一端与活塞D701的活塞杆D端部摆动连接,所述活塞D701通过摆动架703与对应的侧架B202摆动连接,所述摆动架703固定于侧架B202;
当活塞杆D伸出活塞D701的时候、摆杆A702带动限位辊相向摆动至最大行程,此时限位辊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当的活塞杆D退回活塞D701的时候、摆杆A702带动限位辊背向摆动至最大行程,此时限位辊之间的间距大于钢桶的直径。
所述传桶架A8包括固定于过渡传送装置2和去罩传送装置3之间的平行架A801,所述平行架A801的顶部分别固定有沿平行架A801设置的轨道A802,所述轨道A802上设有沿轨道A802往复移动的滑座B804,所述滑座B804与固定于平行架A801的活塞E803的活塞杆E固定连接,所述滑座B804的顶部通过活塞F805上下活动连接有支撑板A,所述活塞F805固定于滑座B804、活塞F805的活塞杆F与支撑板A固定。
当活塞杆E退回活塞E80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A位于被钢桶限位装置7限位的钢桶下方位置处;当活塞杆E伸出活塞E80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A位于去罩传送装置3;当活塞杆F伸出活塞F805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A的顶面高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3接触部位的高度和传送转辊B201的顶部;当活塞杆F退回活塞F805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A的顶面低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3接触部位的高度和传送转辊B201的顶部。
所述平行架A801位于侧架B202之间,所述滑座B804的宽度和支撑板A的宽度均小于侧架B202之间的间距。
所述侧架B202与支撑板A之间、沿着过渡传送架2的传送方向,还设有多根平行的传送侧辊206,所述传送侧辊206与侧架B202转动连接,所述传送侧辊206顶部与传送转辊201顶部齐平,所述传送侧辊206与传送转辊201同步同速传动连接。
所述上料传送架1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A102,所述侧架A102之间、沿着侧架A1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A101,所述传送转辊A101通过传动装置A104与固定于上料传送装置1的驱动电机A1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A102。
所述上料传送架1的末端与过渡传送架2起始端的一侧连接,所述上料传送架1与过渡传送架2垂直设置,所述过渡传送架2面向上料传送架1一侧的侧架B202设有与上料传送架1匹配的槽口B204,所述侧架B202顶部、位于槽口B204靠近去罩传送装置3的一侧位置处设有绕立轴C水平转动的导向滚轮205,所述导向滚轮205的轮缘边沿与另一侧的侧架B202之间的距离、与远离导向滚轮205一侧的侧架A102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钢桶的直径。
所述上料传送架1靠近去罩传送装置3一侧的侧架A102还设有用于连接备用上盖生产线的槽口A105,所述上料传送架1的底部、位于槽口A105的位置处设有沿传送转辊A101轴向往复移动的滑座A110,所述滑座A110的顶部上下活动连接有多个推料立杆106,所述推料立杆106位于相邻两根传送转辊A101之间,相邻两个推料立杆106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所述推料立杆106固定于活塞B108的活塞杆B端部,所述活塞B108固定于滑座A110上,所述滑座A110与固定于上料传送架1的活塞A的活塞杆A固定连接。
当活塞杆A退回活塞A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推料立杆106位于上料传送架1内、远离槽口A105所在侧的侧架A102位置处,此时推料立杆106与槽口A105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钢桶的直径;当活塞杆A伸出活塞A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推料立杆106位于上料传送架1内、靠近槽口A105所在侧的侧架A102位置处;当活塞杆B退回活塞B108内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推料立杆106顶部低于传送转辊A101顶部;当活塞杆B伸出活塞B108内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推料立杆106顶部高于传送转辊A101顶部。
所有相邻两根传送转辊A101的间隙中,其中位于槽口A105范围内、且最靠近过渡传送架2的间隙设有导向挡板107,所述导向挡板107通过活塞C109上下活动连接,所述活塞C109固定于上料传送架1、并位于传送转辊A101的下方,所述导向挡板107面向槽口A105的一侧延伸至槽口A105所在侧的侧架A102。
所述导向挡板107固定于活塞C109的活塞杆C端部;当活塞杆C退回活塞C109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导向挡板107的顶部低于传送转辊A101的顶部;当活塞杆C伸出活塞C109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导向挡板107的顶部高于传送转辊A101的顶部。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传送链A,所述传送链A的两端分别与链轮A301传动连接,所述链轮A301与去罩传送装置3转动连接,其中一端的链轮A301同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轮B305,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上还转动连接有与传动轮B305传动连接的传动轮A303,所述传动轮A303通过传动装置C与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的驱动电机C302传动连接,所述传送链A之间的间距小于钢桶的直径、并且传送链A对称位于传桶架A8的两侧。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的顶部、对应于同一根传送链A的两个链轮A301之间位置处固定有水平托杆304,所述水平托杆304通过“L”形立杆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绕置于链轮A301上部的传送链A放置于水平托杆304上。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还包括设于两链轮A301之间、位于传送链A上方的去罩装置6和设于去罩装置6面向上料传送装置1一侧的钢桶转动装置A9。
去罩装置6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上的龙门架601,所述传送链A穿过龙门架601,所述龙门架601内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磁块606,所述磁块606沿着垂直于链条A传送方向水平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磁块606沿着竖直方向上下往复移动,所述龙门架601的两侧还固定设有落盖管607,所述龙门架601顶部的后端还向下设有传感器B609,所述龙门架601顶部前端的一侧还设有与个钢桶转动装置A9匹配的传感器C610,所述传感器C610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A9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所述磁块606在对应的活塞E603作用下的活动范围经过对应侧的落盖管607,所述落盖管607的进料口向上,并且所述落盖管607面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低于背向传送链A一侧的进料口边沿所在高度,当磁块606向内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分别位于钢桶的对应桶口上方;当磁块606向外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位于对应落盖管607的外侧;当磁块606向下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磁块606的磁力将钢桶对应桶口处的罩盖吸合;当磁块606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磁块606底部所吸附的罩盖底部的高度位于落盖管607的进料口两侧边沿的所在高度之间。
每一侧所述磁块606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活塞D602的活塞杆D端部,所述活塞杆D向下伸出活塞D602,所述活塞D602固定于对应侧的活塞E603的活塞杆E端部,所述活塞D602带动磁块606上下往复移动,所述活塞E603带动磁块606垂直于传送链A的传送方向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E603分别固定于龙门架601的顶部,所述磁块606在对应的活塞E603作用下的活动范围经过对应侧的落盖管607。
所述龙门架601内的顶部设有沿龙门架601顶部侧向滑动连接的滑动架604,所述滑动架604固定于活塞E603 的活塞杆E端部,并且活塞D602固定于滑动架604。
所述滑动架604沿着龙门架601顶部所设的横向水平滑轨A605往复移动。
所述落盖管607下部排料段608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想远离龙门架601的方向倾斜,所述排料段608的底部为排料口。
所述钢桶转动装置A9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的转动基座A904,所述转动基座A904位于传送链A上半部分的下方,所述转动基座A904上、对应位于传送链A外侧分别设有夹紧座A,每一侧夹紧座A的顶部面向传送链A一侧的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绕立轴水平转动连接的夹紧滚轮A901,两侧的夹紧滚轮A901的所在位置相对应,其中一侧夹紧座A的夹紧滚轮A901通过固定于该夹紧座A的驱动电机D902提供驱动力,所述转动基座A904顶部位于传送链A之间设有传感器A905,所述传感器A905的顶部低于传送链A的顶部。
所述夹紧座A分别通过活塞F相对于转动基座A904做垂直于传送链A传送方向的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F固定于转动基座A904;当夹紧座A背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A901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直径;当夹紧座A相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A901之间的距离小于钢桶直径。
所述转动基座A904上沿夹紧座A的活动方向固定有水平滑轨B903,所述夹紧座A沿着水平滑轨B903与转动基座A904往复移动。
所述去罩传送装置3与上盖传送装置4之间通过传桶架B10连接,所述传桶架B10包括固定于去罩传送装置3和上盖传送装置4之间的平行架B1001,所述平行架B1001的顶部分别固定有沿平行架B1001设置的轨道B1002,所述轨道B1002上设有沿轨道B1002往复移动的滑座C1004,所述滑座C1004与固定于平行架B1001的活塞G1003的活塞杆G固定连接,所述滑座C1004的顶部通过活塞H1005上下活动连接有支撑板B,所述活塞H1005固定于滑座C1004、活塞H1005的活塞杆H与支撑板B固定。
当活塞杆G退回活塞G100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B位于去罩传送装置3末端的钢桶下方位置处;当活塞杆G伸出活塞G100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支撑板B位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钢桶转动装置B13位置处;当活塞杆H伸出活塞H1005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B的顶面高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3接触部位的高度和钢桶与上盖传送装置4接触部位的高度;当活塞杆H退回活塞H1005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支撑板B的顶面低于钢桶与去罩传送装置3接触部位的高度和钢桶与上盖传送装置4接触部位的高度。
所述平行架B1001位于侧架B202之间,所述支撑板B位于两平行的传送链A202之间。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上活动连接有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同时将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的钢桶、位于空气换气装置17的钢桶、位于上盖装置19的钢桶和位于防雨盖上盖装置21的钢桶分别对应传送至空气换气装置17位置处、上盖装置19位置处、防雨盖上盖装置21位置处和传送链B1405位置处,所述传送链B1405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盖传送装置4的对称轴心呈轴对称,位于上盖传送装置4与出料传送装置5之间,所述传送链B1405绕置于传动轮C1406上,所述传动轮C1406转动连接于上盖传送装置4上,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上还设置有驱动电机F1407,所述驱动电机F1407与传动轮C1406传动连接。
所述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包括沿上盖传送装置4的钢桶传送方向设置的一对平行转杆1404,所述平行转杆1404通过滑动架1403与上盖传送装置4顶部沿钢桶传送方向平行设置的两根轨道C401滑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1404通过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驱动电机E1505绕平行转杆1404的轴心与滑动架1403转动连接,所述平行转杆1404的顶部、沿着平行转杆1404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有多组限位凸杆1401,每组限位凸杆1401与钢桶的底部匹配,并且传送链B1405位于轨道C401之间,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还固定设有驱动电机G1505,所述驱动电机G1505驱动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沿水平滑轨C401移动。
所述限位凸杆1401通过条形连接件1402与平行转杆1404固定连接,所述条形连接件1402的长度方向与平行转杆1404平行。
每组限位凸杆1401包括四个限位凸杆1401,每侧平行转杆1404分别对称设有两个限位凸杆1401;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1401对应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的时候,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和防雨盖上盖装置21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1401;当沿着钢桶传送方向的第一组限位凸杆1401对应位于空气换气装置17的时候,上盖装置19、防雨盖上盖装置21和出料传送装置5也分别有对应的一组限位凸杆1401。
所述平行转杆1404由多根首尾连接的转杆单元构成,所述限位凸杆1401分别与转杆单元固定连接,相邻两根转杆单元之间通过传动连接座15连接,所述转杆单元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底座1501顶部所设的支撑立架1502,所述传动连接座15通过轨道C401与上盖传送装置4滑动连接。
所述限位凸杆1401通过条形连接件1402与转杆单元固定连接,所述条形连接件1402的长度方向与转杆单元平行。
所述传动连接座15包括与个轨道C401连接的连接座底板1501,所述连接座底板1501上固定有活塞I1509,所述活塞I1509的活塞杆I端部通过活动连接于连接座底板1501上的连杆传动机构1503与该传动连接座15所连接的转杆单元分别同步传动连接,当活塞杆I伸出活塞I1509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转杆单元带动限位凸杆1401向外侧转动至限位凸杆1401与转杆单元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者凸杆1401位于转杆单元的下侧;当活塞杆I退回活塞I1509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转杆单元带动限位凸杆1401向上转动至竖直。
所述连接座底板1501的上方、通过支撑立架1502固定有连接座顶板1508,所述连接座顶板1508与支撑立架1502的顶部固定,所述活塞I1509、连杆传动机构1503分别位于连接座顶板1508与连接座底板1501之间,所述连接座顶板1508的顶面与转杆单元的顶部齐平。
其中一个传动连接座15的底部固定有传动箱1504,所述传动箱1504内转动连接有螺母副A,所述螺母副A与驱动电机G1505输出轴同轴固定的传动丝杠A1506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杠A1506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上盖传送装置4转动连接。
靠近水平转杆1404端部的连接座底座1501与对应端的滑动架1403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杆1507。
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的顶部两侧、对应于空气换气装置17至防雨盖上盖装置21位置处,沿着上盖传送装置4的钢桶传送方向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栏杆402。
所述上盖传送装置4的支撑腿底部还设有调节脚撑403。
所述钢桶转动装置B13包括对称固定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位于水平滑轨C401两侧的转动基座B1303,所述转动基座B1303上、对应位于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外侧分别设有夹紧座B,每一侧夹紧座B的顶部面向钢桶步进传送装置14一侧的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绕立轴水平转动连接的夹紧滚轮B1301,两侧的夹紧滚轮B1301的所在位置相对应,其中一侧夹紧座B的夹紧滚轮B1301通过固定于该夹紧座B的驱动电机H1302提供驱动力。
所述夹紧座B分别通过活塞J1304相对于转动基座B1303做垂直于钢桶传送方向的水平往复移动,所述活塞J1304固定于转动基座B1303;当夹紧座B背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滚轮B1301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直径;当夹紧座B相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两侧对应的夹紧轮B1301之间的距离小于钢桶直径。
所述转动基座B1303上沿夹紧座B的活动方向固定有水平滑轨D1305,所述夹紧座B沿着水平滑轨D1305与转动基座B1303往复移动。
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上盖装置19、防雨盖上盖装置21均设于顶架11的顶部,所述顶架11的支撑腿对称设于上盖传送装置4的两侧,所述顶架11的顶部还设有与钢桶转动装置B13匹配的传感器D12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沿着上盖传送装置4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上盖装置19沿着上盖传送装置上的钢桶传送方向依次设有两个;所述顶架11的一侧还设有放置台22,所述放置台22上固定有与上盖装置19对应连接的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和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以及与防雨盖上盖装置21对应连接的防雨盖上料装置27。
所述传感器D12与钢桶转动装置B13匹配,所述传感器D12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面向去罩传送装置3的一侧;
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匹配,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与位于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前一个上盖装置19匹配,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位于前一个上盖装置19位置处的钢桶对应;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前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
后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匹配, 后一个上盖装置19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大桶口对应,并且此时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与所在位置处的钢桶的小桶口对应。
所述传感器D12通过安装连接板A1201固定于活塞K1202的活塞杆K端部,所述活塞杆K向下伸出活塞K1202,所述活塞K1202固定于顶架11,并且传感器D12与位于钢桶转动装置B13位置处的钢桶轴心的距离大于钢桶顶部小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并且小于钢桶顶部大桶口边沿与钢桶轴心的最大距离;
当活塞杆K伸出活塞K12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12工作;当活塞杆K退回活塞K12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传感器D12停止工作。
所述活塞K1202通过调节横板1203与固定于顶架11的安装板1204固定。
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包括上下活动连接于顶架11和上盖传送装置4之间的、与钢桶顶部大桶口外侧壁和小桶口外侧壁分别匹配的两组夹具1601,所述夹具1601分别与活塞L1602的活塞杆L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L1602固定于顶架11,所述活塞杆L向下伸出活塞L1602;
当活塞杆L伸出活塞L16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1601的所在高度与钢桶桶口的高度匹配,当活塞杆L退回活塞L16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夹具1601的所在高度高于钢桶桶口的顶部。
所述空气换气装置17包括固定于活塞杆M端部的压缩空气管,所述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1701,所述活塞M1701通过安装支架A固定于顶架11;
当活塞杆M向下伸出活塞M170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的底口从钢桶的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M向上退回活塞M170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压缩空气管连通的压缩空气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压缩空气管的底端高于钢桶的桶口。
所述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包括固定于活塞杆N端部的惰性气体气管2001,所述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2002,所述活塞N2002通过安装架B2004固定于顶架11;
当活塞杆N向下伸出活塞N20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2001的底口从钢桶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并且与惰性气体气管2001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进气;当活塞杆N向上退回活塞N2002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惰性气体气管2001连通的惰性气体进气装置停止进气,并且惰性气体气管2001的底端高于钢桶的大桶口。
所述惰性气体气管2001通过安装连接板B2003与活塞杆N端部固定,所述安装连接板B2003位于安装架B2004的下方,并且所述安装连接板B2003的顶部还向上固定设有导向杆A2005,所述导向杆A2005向上穿过安装架B2004所设的的导向管A。
所述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或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与上盖装置19之间、以及防雨盖上料装置27与防雨盖上盖装置21之间均通过送料装置18连接。
所述送料装置18包括通过驱动电机J1802驱动连接的传送带1801,所述传送带1801活动连接于送料装置18的送料架,所述送料架的一端与顶架11固定、另一端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或防雨盖上料装置27的出料口连通固定;所述送料架位于送料带1801的末端固定有限位挡板1803,所述送料架上、位于限位挡板1803面向送料架进料端一侧设有沿垂直于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的推料块1805,所述推料块1805固定连接于活塞R1806的活塞杆R端部,所述活塞R1806固定于送料架的一侧,所述送料架相对于活塞R1806的另一端、对应于推料块1805位置处设有与传送带1801匹配连通的送料槽1804,所述传送带1801通过送料槽1804与桶盖放置槽连通;
所述送料架的进料端通过支撑板C1810固定于小桶口盖上料装置25、大桶口盖上料装置26或防雨盖上料装置27,所述送料架的出料端通过安装连接板D与顶架11固定;
所述桶盖放置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槽瓣1812,所述槽瓣1812固定连接于活塞Q1813的活塞杆Q的端部,所述活塞Q1813固定于升降框B1910的底部边框;当活塞杆Q伸出活塞Q181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槽瓣1812相向移动至相互接触,此时槽瓣1812形成桶盖放置槽。
所述送料架位于传送带1801与推料块1805之间的位置处还设有拨料杆1807,所述拨料杆1807通过活塞S1808摆动连接于送料架,所述活塞S1808与送料架摆动连接,所述活塞S1808的活塞杆S端部与拨料杆1807连接;
当活塞杆S退回活塞S1807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1807将传送带1801上位于拨料杆1807位置处的桶盖或防雨盖沿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向前拨动一个桶盖或防雨盖;当活塞杆S伸出活塞S1807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拨料杆1807将传送带1801上位于拨料杆1807背向推料块1805一侧的桶盖或防雨盖向与传送带1801的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拨回。
所述送料架位于传送带1801顶部的两侧对称设有与对应的桶盖或防雨盖边沿的限位导向槽1809。
所述支撑板C1810包括两个“L”形支撑板单元,两个“L”形支撑板单元之间对应设有条形通孔,并通过固定螺栓将条形通孔固定。
所述上盖装置19包括活动连接于顶架11的用于抓取桶盖的取盖装置1901,所述取盖装置1901的顶部通过传动装置D与驱动电机I1902的转轴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I1902固定于升降框A1904,所述升降框A1904固定于活塞O1903的活塞杆O端部;
所述活塞O1903固定于升降框B1910,所述升降框B1910固定于活塞P1911的活塞杆P端部;所述升降框A1904上下活动连接于升降框B1910内;
所述活塞P1911固定于“门”字形框1917内,所述“门”字形框1917通过安装基板A1916固定于顶架11的顶部,所述升降框B1910上下活动连接于“门”字形框1917内;
所述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1903,所述活塞O1903固定于升降框B1910内,所述升降框A1904在升降框B1910内在活塞O1903的作用下沿着升降框B1910上下活动;
所述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所述活塞P1911固定于“门”字形框1917,所述升降框B1910在“门”字形框1917内在活塞P1911的作用下沿着“门”字形框上下活动;
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上退回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桶盖放置槽的位置处;当活塞杆O向上退回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位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上方;当活塞杆O向下伸出活塞O1903至最大行程处、活塞杆P向下伸出活塞P1911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取盖装置1901的所在高度低于上盖传送装置上对应位置处的钢桶的桶口所在高度。
所述升降框B1910的底部边框中间设有开口,槽瓣1812分别位于开口两侧的底部边框上;
当活塞杆Q退回活塞Q181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槽瓣1812之间的间距大于取盖装置1901的直径。
所述桶盖放置槽对应于取盖装置1901的正下方设有与桶盖匹配的定位槽1814,所述槽瓣1812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定位凹槽,当槽瓣1812在活塞杆Q伸出活塞Q1813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定位凹槽对应拼接形成定位槽1814。
所述升降框B1910内、位于升降框B1910的顶部边沿固定有导向杆B1912,所述升降框A1904的顶部边框对应于导向杆B1912设有匹配的导向管B,所述导向杆B1912穿过导向管B伸入升降框A1904内。
所述“门”字形框1917内的两侧壁对称设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D1914,所述升降框B1910对应于轨道D1914分别固定设有匹配的滑块A1915。
所述安装连接板D通过安装基板A1916固定于顶架11,所述上盖装置19还包括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活动连接于安装连接板E1905的底部、位于取盖装置1901的正下方,所述安装连接板E1905通过活塞T1906上下活动连接于安装连接板D的下方,所述活塞T1906固定于安装连接板D,活塞T1906的活塞杆T端部向下伸出活塞T1906后与安装连接板E1905固定,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瓣A1907,所述夹瓣A1907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U1908的活塞杆U端部,所述活塞U1908固定于安装连接板E1905,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B对应位于取盖装置1901的正下方设有桶口定位槽1909,所述夹瓣A1907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桶口定位凹槽,当夹瓣A1907在活塞杆U伸出活塞U1908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桶口定位凹槽对应拼接形成桶口定位槽1909;当夹瓣A1907在活塞杆退出活塞U1908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夹瓣A1907之间的距离大于钢桶的桶口直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安装连接板E1905的顶部固定有导向杆C1913,所述安装基板A1916对应于导向杆C1913设有匹配的导向管C,所述导向杆C1913通过导向管C向上穿过安装基板A1916。
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包括活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下方的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和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固定于活塞V2103的活塞杆V的端部,所述活塞杆V向下伸出活塞V2103,所述活塞V2103固定于活塞W2106的活塞杆W端部,所述活塞杆W向下伸出活塞W2106,所述活塞W2106固定于移动架2105的底部,所述移动架2105固定有螺母副B2112,所述移动架2105通过螺母副B2112与转动连接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的传动丝杠B2110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杠B2110通过固定于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的驱动电机K2111提供驱动力,所述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在防雨盖上料装置27的传送装置18出料端与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之间做往复移动,所述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固定连接于顶架11;所述钢桶桶口定位装置C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瓣B2102,所述夹瓣B2102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X2104的活塞杆X端部,所述活塞X2104分别固定于安装连接板F,所述安装连接板F固定于活塞Y2108的活塞杆Y端部,所述活塞杆Y向下伸出活塞Y2108,所述活塞Y2108通过安装基板B2107与顶架11固定。
所述活塞W2106通过安装基板C2109固定于移动架2105。
所述防雨盖上盖顶架2115的底部沿着移动架2105的水平移动方向固定连接有轨道E2114,所述移动架2105对应于轨道E2114设有匹配的滑块B2113。
所述送料槽1804从槽瓣1812底部穿过后固定有限位挡块1815,所述送料槽1804的槽底对应于槽瓣1812位置处设有与防雨盖匹配的防雨盖定位托盘,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固定连接于活塞Z1816的活塞杆Z端部,所述活塞杆Z向上伸出活塞Z1816,所述活塞Z1816固定于送料槽1804的底部;
当活塞杆Z退回活塞Z1816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 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与送料槽1804匹配;当活塞杆Z伸出活塞Z1816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防雨盖定位托盘向上提升至防雨盖定位托盘的防雨盖所在高度与活塞杆W退回活塞W2106至最大行程处、且活塞杆V伸出活塞V2103最大行程处的时候的防雨盖取盖装置2101的高度匹配。
所述防雨盖上盖装置21对应的送料装置18下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连接板1811,所述加强连接板1811的一端与支撑板C1810固定、另一端与送料架固定。
所述放置台22的一侧边沿设有阶梯23,所述放置台22的顶部、位于放置台22的边沿位置处固定有围栏24。
所述下料传送装置5包括两侧平行设置的侧架C502,所述侧架C502之间、沿着侧架C502均匀分布有多根传送转辊C501,所述传送转辊C501通过传动装置E与固定于下料传送装置5的驱动电机L503同步同速转动连接于侧架C502。
本申请使用的时候,通过上料传送装置1进行上料,并根据实际的生产状况可以分流成两条自动上盖生产线;然后通过过渡传送装置2根据后续自动上盖生产线的生产速度控制钢桶的传送;通过去罩传送装置3的作用可以先将钢桶转动至钢桶的桶口连线方向与钢桶传送方向垂直,然后当转向后的钢桶经过去罩装置6的时候,可以将钢桶的桶口位置处的罩盖去除,并将罩盖移动至两侧后使罩盖沿着落盖管607落料收集;钢桶在上盖传送装置4上先通过钢桶转动装置B转动至钢桶的桶口连线方向与钢桶传送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小桶口面向出料传送装置一侧;然后当钢桶向前传送至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的时候,钢桶桶口定位装置A16将钢桶的桶口进行进准定位,使钢桶的桶口连线方向与钢桶传送方向一致,同时前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从小桶口伸入钢桶内并注入压缩空气,将钢桶内的气体从大桶口排出、并置换成干净的压缩空气,之后空气换气装置17向上退回;钢桶继续向前移动至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后一个空气换气装置17从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并注入压缩空气,对钢桶内的气体从小桶口排出、进一步置换成干净的压缩空气;然后前一个上盖装置对钢桶的小桶口进行小桶口的桶口安装;此时压缩空气在钢桶内方向为从大桶口伸入的压缩气管吹入压缩空气后、在钢桶内顺着吹气方向循环流动至从钢桶的大桶口出气;第二次置换干净的压缩空气与第一次置换干净的压缩空气,干净的压缩空气在钢桶内的气流方向相反,从而使钢桶内的各个部位通过多种角度进行吹气,从而使钢桶内的空气置换效果更好,并尽量保证将钢桶内的杂质废气吹出;当钢桶完成小桶口的桶盖完成安装后,钢桶继续传送,并当钢桶位于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的时候,惰性气体注入装置20从钢桶的大桶口伸入钢桶内后向钢桶内注入惰性气体,注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后,惰性气体注气装置20向上离开钢桶;钢桶继续传送,当钢桶传送至后一个上盖装置的时候,钢桶的大桶口与后一个上盖装置对应、同时防雨盖上盖装置与钢桶的小桶口对应,从而同时进行大桶口的桶盖安装和小桶口的防雨盖安装;完成了大桶口的桶盖安装和小桶口的防雨盖安装后,钢桶传送至出料传送装置5进行出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