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轻型钢桶近期发展趋势
[日本] Tadashi Aikawa
1930年日本石油精炼公司开始内部生产钢桶。从而拉开了日本钢桶生产的序幕。然而当时生产钢桶的原则是要重复循环使用。这个观念一直持续到今天。另一方面,大约在1960年初期,盛装石油化工产品的钢桶,连同盛装物一起出售。
1958年开始引进自动流水线,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改进了钢板质量,其中加工方法也有所改进。1963年板料主要标准规格是1.6毫米,而1.2毫米仅用在次要场合。到第二年,即1964年使用的板料规格颠倒过来,1.2毫米钢板桶的数量连续增长,并远远占主导地位。
轻型钢桶有以下优点:
1.成本低廉。
2.便于出售。
3.相对于盛装物重量轻。
4.适宜向发达国家出口(这些国家钢桶不回收)。
5.重量轻,运输成本低。
反之,可能有以下的缺点:
1.易变形。
2.对内壁涂料桶,其涂层容易剥落。
3.钢桶重复使用困难。
由于修复钢桶成本低,因此它在日本化工领域中得到)山泛应用。
通常,我们国内最终用户是根据其包装来判断盛装物,也就是说钢桶实际上受到一定限制。然而,坚持使用轻型钢桶这种心理,在日本有助于轻型钢桶初期的发展。以前我们提出过要重新修正体制问题,即桶底、盖用1.2毫米钢板,桶身用1毫米钢板,或者均用1毫米钢板。这种轻型桶平均减少10%用料量。
虽然我们相信日本可能在1990年6月开始遵守联合国推荐1991年实施的《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但我认为除非完全采用三重卷边工艺。若象六十年代那样迅速从1.6毫米钢板转向1.2毫米钢板,并迅速将桶底、盖转用1.2毫米,现在若将桶身用1毫米或者完全选用1毫米的料,象欧、美那样迅速转向轻型桶,但是正如我所重申的那样,日本还是基于重复使用体系。我察觉到,除非轻型桶内销价有大幅度下降,否则用量不可能激增。
关于出口,可望对发展中国家有少量的增加。但是,作为内销必需要有大幅度的降价。另一方面我们的出口市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内,而这些国家和我们一样基于钢桶重复使用体制,因此轻型钢桶销往那里也有些困难。
然而,在日本钢桶修复成本,包括运输费已成了问题。轻型钢桶的修复急待改进,而大幅度降低成本使轻型钢桶有使用量可能增长,但在日本这种情况是较悲观的。
图1.标准规格钢桶年装运量(化工产品)

图2.标准规格钢桶年装运量(石油产品)

图3.200升钢桶年均单位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