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涨价风暴中领悟理性经营
2004年原料上涨的价格风暴使塑料加工企业经历了成本和市场双重挤压的痛苦。痛定思痛,企业经营者有了这样的感悟:谁学会了理性经营,谁才能够逆境求生。
越来越多的塑料加工企业发现,由于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低,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依靠市场订单来按需生产的中小企业,往日被视为杀手锏的低价竞销策略竟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中的致命伤。而实力强的企业市场处境要好得多。他们大多依靠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有效缓解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稳定的市场使企业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提高,可将原料的价格上涨压力部分传递给客户,保证产品维持在稳定盈利水平。目前国内普通塑料薄膜产品的毛利率低于10%,但高技术含量的薄膜产品却保持了较高的毛利率,产销两旺,市场供不应求。2004年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容器用金属化薄膜毛利率逆势上扬,上半年毛利率达到51.74%。
原料价格的暴涨将是加速国内塑料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经过这样的市场淘汰,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塑料制品市场竞争主体将进一步集中。如何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取胜,继续在市场中纵横驰骋,是国内塑料加工企业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国内塑料加工企业的理性经营及科学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要导入成本上涨预警的观念,讲求合理毛利率的理性经营思想。
近年来国内塑料加工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产值与营业收入连年递增。但行业毛利率一直呈现下滑态势。2004年上半年塑料行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2.96%、销售净利率为3.70%、净资产收益率2.61%、总资产收益率为1.15%。这表明国内塑料加工行业的运营能力不强,要有更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调整。
目前很多企业的营销年度预算过多注重产量、成本、利润的预算,预算时的产品成本大多按当年实际成本来计算,预算时成本往往是一个不变值。引入产品成本上涨预警观念就是要在基准成本的价格上,以假设产品成本上涨15%、20%、30%分别进行几套动态的预算方案,确定销量、估价和利润率。不同比率的成本上涨制定营销方案也是不同的。一旦遇到原料大幅度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就要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规避市场风险。
其次,塑料加工是规模经济效益最显著的产业之一,但企业在实施规模发展策略时,应更加注重科学性。
针对近年来交通压力增加,国内一些规模经营的塑料加工企业根据市场拓展战略的需要,在国内销售网络的节点中心区域建立生产基地。这样既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又赢得最佳的投资收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能源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差别较大,市场需求也呈现阶梯状。对于成熟而且当地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手段向目标市场转移生产,易地建厂,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率,延长产品的成熟期,还有利于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