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桶发展与市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目前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钢桶业行同样得到了发展,在制造装备、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原材料质量以及内外涂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钢桶质量的提高,保证了钢桶质量和产量,使国内外用户普遍感到满意。
一、钢桶在中国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制桶工业,仅有3~4个钢桶制造厂,也是外国人在中国上海、天津、营口等地开办的,而且设备简陋,生产小方桶和200升钢桶,当时中国人称钢桶为“洋铁桶”。新中国成立后,在没收的外国公司基础上开始生产钢桶,但在建国初期,生产设备、工艺落后,钢桶生产要靠手工操作。经过50年制桶行业职工的努力,制桶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装备及工艺已经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一)钢桶加工技术的发展
1、桶身加工
下料原来采用人工剪铁,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实现了纵横自动剪板,在80年代初采用卷板后,这现了开卷、校平、剪切自动化。
磨边原来采用人工手推磨边,在60年代中期实现了自动磨边。
缝焊过去采用人工气焊,在50年中期采用电阻焊。后来采用半自动焊机,一些企业引进国外自动焊机,使焊机水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波纹、翻边、涨筋三个工序原来是三台单机分别由三个人操作,每次只能制成桶身一头的波纹和翻边,每个工序需要操作两次才能完成,入料和成品的输送都要人工操作。在60年代初发展成卧式双头一齐加工的三机联动,能够自动入料和出成品。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引进并使用国外先进的成套制桶设备。
2、底盖加工
底盖加工原来是先剪圆,然后压成型,再冲孔、压凹,60年代初采用组合模,目前采用卷板,使用先进的套裁工艺。
3、钢桶成型
原来采用立式成型机,一只桶需两头单独操作成型,60年代初采用卧式双头成型机。
4、喷漆前表面处理和喷漆
过去喷漆前钢桶表面处理由人擦刷,在60年代发展为自动清洗烘干。喷漆采用人工,70年代以后发展为自动喷漆,到目前一些企业采用进口国外先进的喷漆系统,生产两色、三色复色桶。
5、桶口封闭器
桶堵原来用生铁铸件(或铸铝件),采用车床加工螺纹,成本高效率底,60年代改用热压厚壁堵车螺纹,80年代改为冷轧薄板,滚压螺纹。
80年代中期中石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制桶设备。在此期间,外商也与中国进行了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等,从而提高了中国制桶设备和技术,使钢桶制造的效率、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可以按国家标准生产各种开口桶、闭口桶、缩颈桶、内涂桶、锥形桶等。
(二)钢桶国家标准的发展
60年代之前我国没有钢桶的国家标准,只有生产厂家自己起草的产品技术条件,60年代初制定了钢桶国家标准,并在80年代初、90年代初、2000年都作了修改。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使用的标准比过去都发生了变化,除了外形尺寸变化不大外,在钢桶板厚度、钢桶形式及品种都进行修改,对其进行系列化。随着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我国钢桶内外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钢桶目前市场状况
目前钢桶市场的形势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应用范围和市场竞争方面。过去钢桶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包装等方面,现在随着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及包装的多样化,使钢桶包装应用范围发生了变化,目前主要应用于化工、石油、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如:石油产品方面的应用。随着加油站和汽车油槽车的普及,基本上已替代了钢桶储运,只是在润滑油和个别石化产品包装方面还有应用,但随着小包装——4升桶和塑料桶的应用,这方面与过去相比也在大幅度下降,不过近两年沥青产品的包装采用于钢桶;化工方面,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包装用桶量比过去大大增加,但由于塑料桶的兴起,也使钢桶包装受到挑战;农业方面,随着农产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使用钢桶包装的量在增加,如番茄酱、果汁、蜂蜜、大豆和玉米深加工等方面。总之,除了上述钢桶应用的几大行业外,其它行业产品也有一部分采用钢桶包装。
目前全国(25L~200L)钢桶产量每年在8000万只左右,生产企业800余家,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随着塑料桶的发展和包装方式的变化,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特别是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使钢桶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不少企业限产,维持生产的企业盈利的也不多。
总之,中国钢桶行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成为中国包装行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制桶行业存在着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可大可小,产品简单等因素,因此形成了制桶企业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导致钢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文/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