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属容器薄型化的思考
辛巧娟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技术快速进步,再加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国内使用的金属包装容器越来越趋于薄型化。就200升钢桶来说,国家标准中规定:重型桶壁厚为1.5毫米;中型桶壁厚为1.2毫米;轻型桶壁厚为1.0毫米。而目前的现状却是:盛装化工产品的重型钢桶用料为桶身1.0毫米,桶底、顶材料厚度为1.2毫米。盛装润滑油的中型钢桶均采用厚度为1.0毫米,甚至于厚度为0.9毫米和0.8毫米的材料制作。而盛装一些灌装时为液体,冷却后为固体的化工产品用的轻型钢桶,钢板厚度已经降到了0.6毫米;盛装沥青的钢桶钢板厚度为0.5毫米;果汁桶要盛装280公斤的果汁或果酱,而其钢桶的钢板厚度也从过去的1.2毫米降到0.7~0.8毫米。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无论是钢桶生产厂家还是钢桶使用厂家,生产成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由目前实际情况看,因它引起的质量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
据统计,2005年我国因钢桶桶壁变薄发生的较大质量问题就有几十起。润滑油包装桶,因桶边渗漏造成润滑油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万元;化工产品因其包装桶渗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还有农副产品、食品和金属等产品因包装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很大的。前几天,有位为黄磷厂生产黄磷包装桶的同行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用户要求桶壁厚度均采用1.0毫米的钢板,目的是降低成本。但国标中规定,黄磷包装桶材料厚度必须大于1.2毫米,原来制作黄磷桶时,制桶厂家都使用厚度为1.5毫米的钢板。就是目前考虑生产成本,南方许多企业也还都采用厚度为1.4毫米的钢板制作。用厚度为1.0毫米钢板制作黄磷桶,从理论上是无法满足其包装要求的。这位朋友认为,ISO9000:2000标准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必须满足顾客要求,什么是标准,顾客满意就是标准。我们不按用户要求去做,用户就会到别的厂家去做,我厂不做,别的制桶厂家还抢着做,大家相互竞争,没办法,先按用户要求做,出了问题再说解决问题。另外,他们把黄磷桶的性能测试标准降低了,跌落高度合同中定为1.8米(标准规定为2.7米)。
合同是拿下来了,但供货后,问题也出现了。用户反馈,钢桶强度不够,堆码两层后,下层桶边就压扁了。另外黄磷在运输过程中发现破损渗漏的很多,造成安全责任事故,要求钢桶制造厂赔偿。目前供需双方因钢桶的渗漏引起的质量问题纠缠不清,且大家都认为对方在推卸责任。其实,钢桶包装厂认为出现问题主要是黄磷厂降低钢桶材料厚度引起的,而黄磷生产厂却认为,钢桶生产厂既然接受了我们的要求,钢桶出现了渗漏和强度不够,就应该由钢桶生产厂来承担责任。
由于黄磷的性能较为特别,比重大、在空气中自燃。所以,对黄磷包装桶国家有特殊规定:1、制作黄磷桶的材料厚度应大于1.2毫米,性能优于GB11253规定的冷轧薄钢板。2、液压试验时0.25MPa,应保压5分钟无渗漏现象。3、跌落试验时跌落高度应为2.7米,跌落时应选钢桶边缘最薄弱部位,跌落进气后无渗漏。4、堆码试验应按高度和负载计算,载荷为2400公斤。5、灌装时,先给桶内注入50~60℃的热水,水量不少于10公斤。6、桶内注入黄磷后检查黄磷上表面最高点水层厚度不小于50毫米,否则继续加注50~60℃的热水。因为黄磷露出水面就会燃烧最后造成爆炸。
同样,其它的包装桶,如化工桶、润滑油包装桶等,因其包装的产品各异,也会由于渗漏产生污染环境和爆炸事件。在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希望各钢桶包装企业及其用户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只看眼前因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了20元人民币,也许明天会因产品的渗漏污染等质量成本上升了50元甚至100元,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名誉损失。
当然,我并不是说钢桶薄型化不对,只是针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要求,但前提应该是钢桶的强度必须满足内盛物的质量要求,既不要造成产品质量过剩,也不要造成因质量缺陷引起纠纷。如盛装冷却后凝固的化工原料烧碱等钢桶,只要灌装时钢桶不渗漏,强度能满足盛装货物时不破损,就是合格产品,完全可以降低钢桶的材料厚度。目前已经有厂家采用厚度为0.4毫米的钢桶盛装200公斤的烧碱;用厚度0.5毫米的钢桶盛装280公斤的沥青;用0.6毫米的钢桶盛装200公斤的TDP化工产品;用厚度0.7毫米的钢桶盛装280公斤的果汁时桶底要加托盘。这些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前提是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否则,一味追求满足顾客需求,降低生产成本,那就会付出很大的质量成本,最终失去用户和市场。
最近与一位钢桶企业的老总交谈,老总说他心情不好,问其原故,才知是他在生质量管理科长的气。他说:“也不知他是怎么管质量的,一年下来,就给用户赔了十几万,今天这个用户说他们用的钢桶漏了、明天另一个用户又打电话说漏了,我很生气,就直接把这个质量科长给换了,可质量问题并没有减少,你说我能不生气吗?几百人的一个厂,竟然找不到一个称职的质管科长。”我细问了企业的情况,才发现:这位领导把质量确实挂在嘴边,无论是大会小会都在谈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要有市场,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等等。但遇到实质性问题,如材料问题(有锈蚀、厚度不够等)、技术问题、工艺问题、合同问题,领导都是可以直接拍版,质管科长只能让质量让位于生产,明知道这样生产,技术上是有缺陷、合同无法满足或合同本身无法满足内盛物的需要,但为了争得顾客,先拿下订单,最后造成更大的质量损失。
纵观国外的金属包装企业,人家都是从产品的工艺、技术、设备上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的结构更合理、技术工艺更先进,但材料的厚度始终保持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在国内看到的国外包装产品,虽然已经使用过,但几乎没有变形和破损现象,而且重量是一致的,没有差异。而我们生产的金属包装桶,同一批桶重量的差异就有1公斤多,用户质问时,都说是材料本身缺陷,难道没有人为因素吗?我想这个问题各企业的领导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我们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地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细节管理,向管理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