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包装 无怨又无愧
——杨文亮为制桶业的发展扎扎实实工作

留在兰州 志在“钢桶”
我来自陕西省户县秦镇,在过去这里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农村小镇。我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在镇综合厂上班,母亲是农民,是生产队的队长。我的童年是在梦幻和贫困中度过的,我从小喜爱学习,只要有点零用钱,就会添置一些小人书或者绘画用品。由于户县农民画的影响,我在小学时就有幸参加了县上的画展并得过奖,当时梦想将来当个画家。生活虽然困难,但一边放羊一边画画,感觉也还不错。
初中的时候,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了,老师和学生都为了跳出"农"门而开始奋斗,我也撇下了画笔,卖掉了羊,开始刻苦学习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初中毕业前,我参加过县上的数学竞赛、语文竞赛,而且也都得过奖。一篇《我的姐姐》的作文也上了作文选,作为范文被老师在学校传讲。于是在学校里也就出了点小名。
高中在户县四中学习,分专业的时候大家产生了分歧。我自已喜欢学文,可家里不同意,说学文没出息,在政治上容易犯错误,倒不如学工科实在,只要有门技术,任风云变幻,总会有一碗饭吃。想想父母的话也有道理,于是我决定学工。在1981年夏季,我考取了甘肃工业大学,终于跳出了"农"门。要上大学时,竟还不知兰州在何处,竟也没有见过火车,在两个哥哥的护送下,怀里揣着借来的七十元钱,我坐上了开往兰州的长途汽车。
大学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我学的是机械系液压传动专业,学习并不算紧张,闲假时我就去图书馆,看遍了世界名著。到了这时我才知道,其实我依然喜爱文学,这个情结怎么也解不开,大学三年级时,在我的倡导下,十来个大学生一起办起了《大学生月报》,我当主编,在学校里倒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照同学们的话说,我的思想一直较为激进,也许是来自农村的缘故吧,我一直乐于吃苦,而且不畏艰险,我总是说小时候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这些真的不算什么。毕业分配的时候,同学们都忙着为自己找个好出路,而我却无动于终,同学们也不觉得诧异,因为我历来"不把事当事",崇尚顺其自然的作风。其实我是有想法的,因为当时我写信问过父亲,父亲说:"随你去吧,只是别忘了国家!"这时我就想起了在我填写高考自愿的时候,我问父亲,他说:"这个我不懂,反正你自己看,国家最需要什么,你就学什么吧!"国家,又是国家!我知道父亲的对国家对党的感情,他在解放前从河南逃荒到陕西,在资本家的厂里当学徒,受尽了苦。解放后,党和国家给了他工作,他才开始象个人一样生活。他常常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无不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深情。
我知道,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没有机会上大学,没有国家的供给和培养,我上不了大学。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到处都需要人,我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西藏最需要人,那我就去西藏!我把这个想法说给父亲,他含着泪说:"我的亮仔长大了!懂事了,好!好!"我又把这个想法说给老师,老师说:"非常难得,但今年西藏没有名额,不好分配。你真有这个心,就留兰州吧,这里也非常需要人啊!"于是我决定留兰州。
在1985年的秋天,我来到了兰州制桶厂,这是一个地方国营单位,厂里当时只有一个农大毕业的大学生在技术科,我的到来,在厂里引起了轰动,这个当时只有200多人的厂子便沸腾了。有的人怀着一些敬意问寒问暖,有人好意地说:"来这小厂,大材小用了!"
从我踏进制桶厂大门的那天起,我就与包装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来到这个厂,被安排在技术科当技术员,在这里我发现厂里技术相当落后,设备简陋,技术全是靠经验。当时的厂长金大年是一个开拓型的领导,他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为了解这个行业的技术状况,在我对制桶技术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就安排我出差走访了国内多个同行。这时我才明白,我国的制桶行业当时技术都很落后,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没有人专门研究它,于是我才决心用自已毕生的精力,致力于钢桶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
“家庭组合”开始运作
我把这个想法首先告诉了还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读书的辛巧娟,她是我中学时代的同学,大学期间的好友。她听说后很受鼓舞,为我的理想所感动,当她1986年夏天毕业的时候,她依然决然地放弃了分配到西安机械研究院的优越条件,只身来到了兰州,愿意与我并肩工作。
1986年秋天,这个毕业于东北的女大学生,也走进了兰州制桶厂的大门,这无疑又一次在制桶厂引起了轰动。有的人说她傻,有的人说她为情,无论怎么说,她还是来了,而且无怨无愧,很多人为她的果敢而感动,其实最受感动的是我!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一定要努力,决不能让她将来为了这个决定而后愧!
1987年初,我和辛巧娟一起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当时厂里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房是一个不足九平方米的车间库房,我们的家非常简单,一个床,一个写字台,两个从学校带来的木箱,一些书,如此而已。但是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有共同的人生观。就这样,制桶行业的"家庭组合"在这里开始运作了。
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到了1989年,我们利用自已的知识,并结合工作的实践,把制桶厂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上升为全国一流。因为我的贡献,并在行业制桶技术的发展上有所创新,我连年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为了解决制桶行业缺乏系统研究和技术指导资料的现状,我和爱人开始撰写我国第一部《钢桶工艺学》。我白天上班工作,晚上伏案写作,爱人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并负责书稿的审核和修改。我用了整整一年的业余时间,熬去了十斤肉,终于在1990年5月完成了书稿的最后审核,全书三十九万字。当这个消息传出后,全国制桶行业都为之鼓舞,消息先后在《中国包装报》(1990年7月9日)和《中国制桶信息》(1990年第2期)上刊载,不少行业内人士来信进行祝贺和鼓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一回信,表示感谢。虽然由于出书费的问题,使书稿至今仍束之高阁,但很多行业内人士为了先睹为快,都从我这里复印了很多书稿。
艰辛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如此,我无怨无愧,依然不改初衷,一边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总结,一边研究和改进。1990年,我和辛巧娟共同进行的钢桶七层圆卷边技术研究获得了兰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评为兰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从1989年开始,我被吸收为《中国包装报》的通讯员,并不断在该报及其它行业报刊上发表论文,把自已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及时地向同行公布,我的技术公开化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说这些是应该保密的,公开不利于企业的竞争。但我想,在我们制桶行业的技术还整体上没有走上现代化的时候,技术保密只能是阻碍技术发展的拌脚石,不利于整体的行业发展,我的理想是致力于行业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抱着某个成果受益终身。在这一点上,很多同行业人士都是支持我的,我想我是对的,我要沿着这个路子不停地走下去。
我们常常白天搞设计、下车间,晚上伏案写论文总结成果。一天到晚倒也非常的充实。记得1987年爱人生孩子的当天上午,她还扒在图板上设计新型的钢桶预卷机,由于肚子太大,零号大图画起来很困难,所以她就跪在凳子上工作,同志们心疼地劝她去休息,她说这个设计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前搞完,要不就耽搁了。她坚持画完最后一笔后,才在当天住进了医院,也就在当天下午5点钟,我们的儿子就出世了,她笑着说:"这孩子可真及时,也不叫我休息两天。"
为了工作,我和爱人都经常出差,我们把年幼的儿子送到了陕西老家。有时候我出差回来,爱人也出差走了;有时候在火车站匆匆见一面就各奔东西,但我们见面时只要会心地一笑,彼此就都明白了,这一刻常常是最难忘的。有一次,爱人出差路过陕西,顺路回老家看看孩子,儿子见面竟叫她阿姨,她流泪了,但她离开的时候依然没有回头。后来她跟我说,不是她不想回头再看看儿子,只是她害怕自己再流出泪来,也害怕儿子叫声妈妈留住她。还有一次我也是出差路过回家看儿子,临走时,儿子非要我带他回兰州不可,我说自己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带他不便,等我办完事返回兰州时,再回来接他。但是因为时间太紧,我没有回老家的时间,只好直接回了兰州。当春节我再次回老家时,儿子不理我了,他说爸爸是骗子。我母亲说自从我走后,儿子天天在马路上等候,不到天黑不回家,总说爸爸今天一定会来。直到有一天知道我已经回了兰州,儿子大哭了一场,从此谁都不理,整天念叨说爸爸是骗子。
为了加快新产品开发的步子,厂里在1990年成立了开发科,由我任科长,负责调研新产品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然后立项和实施,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93年,我们先后开发了四升马口铁矩形桶和马口铁三片罐两项新产品,形成了四升桶年产700万只、三片罐年产1800万只的生产能力,为制桶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开发的出口电石桶、内涂蜂蜜桶等产品也先后获得了鉴定并投入了生产。
这个时候,全国行业内搞技术工作的人几乎都知道了我的名字,他们经常给我写信或打电话,大多数是寻求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我每次都非常认真地给以解答和处理。有时在召开行业会议时大家一见面,都是非常地亲切,有的没见过面的人更是高兴,这时候我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为包装行业所作的努力没有白废,大家还是认同的,我感觉自己真正是个有用的人。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应邀去一个钢桶包装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问题,这位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去车站上接我,我一直等到车站上的人都快走光了也不见有人来接,但有一个人一直在我附近兜圈子,于是我抖胆上前一问,他果然是来接我的。当确认我真的是杨文亮时,他吃惊地说:"真没想到,我一直想着要接的是一位老专家,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从1994年开始,我在厂里担任车间主任,真正地深入了实际,在此期间,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对制桶技术和设备工艺进行了更深入和实际地应用和研究。从1994年到1999年担任车间主任期间,我在行业报刊上共发表各种论文达200多篇。1995年在青海省西宁召开的技术研讨会上,论文《开口桶桶箍成型机设计》获得优秀奖;1996年5月,论文《谈钢桶包装发展的十大趋势》被编入世界包装组织(WPO)召开的"21世纪世界技术和包装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并收入中国包装理论文献库;1996年9月,论文《钢桶的发展与环境》荣获96年全国绿色包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并收入论文集;1996年11月,论文《新型全开口钢桶封闭器结构》和《不留残余物的钢桶结构》被录入《96中国包装设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并获一等奖;1996年被中国包装总公司邀为技术咨询专家,并参与编写《绿色包装技术汇编》;2000年,论文《钢桶环保技术的发展》在亚洲钢桶会议上发表。
在此期间,我参与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工艺进步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而且为行业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自己不懈地努力。从此,"钢桶专家"这个词就时常与我的名字同时出现。
“钢桶包装网”人来人往
从2000年开始,我调任为企业管理科科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行业人士接触,有更多的机会和同行见面。早在1995年的时候,我就为了写作和研究的方便,购置了一台电脑,经过几年的学习,竟也成了附近知名的"电脑专家",业余时间除了技术研究以外,还要帮朋友组装电脑,还要负责教会并时常处理技术故障,这当然是题外话。从去年开始,我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我想,通过这个先进的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钢桶包装网",能够把全国的同行业联系在一起,大家可以在网上进行技术交流和管理经验交流,在网上咨询也更加快捷和方便,这里就象我们的家。经过努力,该网站于2000年5月份开通了,并在中包网上进行了链接,从此,我们钢桶包装行业有了自己的"家"。
"钢桶包装网"(www.chinadrum.net)建成开通的信息首次报道在《包装及相关行业信息》(2000年8月25日)上,引起了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大家不断地发来Email,有的咨询,有的鼓励,有的提建议,一时间"在线论坛"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7月间,网站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进,主要开设的项目有:个人专页、技术论坛、综合论述、企业大全、供求信息、新闻选登、相关网站、友情链接、来函回复、风的故事、包装专利、行业标准、海外文摘、行业管理、网上教程、友情通讯、广告专页、标准化、相关法规、在线论坛等。很多朋友来信说,他们已经开始把这个网站当成自已连接行业、寻求技术支持、了解行业动态的必去之地,希望这个网站要坚持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
今年七月份,我应中国包装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之邀,在"钢桶新国标宣贯暨技术讲座和质量认证推介研讨会"上为全国的参会者进行钢桶工艺技术讲座,会上,我以《影响钢桶质量的材料及工艺问题解析》为题进行了系统地讲授,介绍了由自己创立的工艺交互影响分析法,并回答了参会者的各种问题,之后对钢桶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介绍。在会议期间,参会的同行们很是兴奋,常常晚上在我的宿舍中探讨到深夜。通过和大家的接触,我和大家一样都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大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有幸在一起研究技术等问题真是不易。大家都感谢中国包装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创造的这个机会,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相聚。
现在,我虽然负责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但对于金属包装及行业发展的有关活动我一刻也没有停止。目前,我在努力作好钢桶包装网的同时,继续着我的技术研究和论文的发表,还要有计划地向国内同行业介绍国外包装业的发展状况,了解行业的需要,解决行业中新的问题,为了WTO后中国钢桶包装的发展,我还要不懈努力。
摘自《中国包装报》200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