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商贸信息 图书库房 订阅查看 行业资讯 展会服务 招聘求职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首 页  
行业新闻 | 工艺技术 | 市场信息 | 标准法规 | 网上教程 | 资料查询 | 网上书店 | 企业动态
·设备工装 ·原辅材料 ·循环利用 ·企业管理 ·展会信息 ·供求信息 ·生产安全 ·微信直通车 ·视频展播 ·钢桶杂志 ·专著选登
      行业新闻:我们聚集国内外钢桶包装行业相关的新闻资料,让您足不出户了解行业大事,掌握发展方向。      
  首页-行业新闻-奏响改革的主旋律——记房山区制桶厂厂长张洪勋奏响改革的主旋律——记房山区制桶厂厂长张洪勋-中国钢桶包装网  

 
 

奏响改革的主旋律

——记房山区制桶厂厂长张洪勋

  他干包装多年,很出色,却不会包装自己。在真实中追求自我,在一次次改革中,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完善着自我。

                                          ——题记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站在卧虎山上,就可以看到房山古城南侧,马刨泉畔一座工厂的轮廓明显地凸现出来——这,就是北京市房山区制桶厂。

   这个厂的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初公私合营时,由制鞋、修理等几十个工商业者组织起来的原房山综合厂,伴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完全变了模样,成为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企业。截止到2000年底,该厂资产总额2700万元,年产值2000万元,年创利润400多万元,产品销售全国,荣获市优产品,达到了国际“海运危规”一类标准,获国家有关单位颁发的认证证书。

   说起厂子的发展史,厂里谁都会提到张洪勋这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命运与制桶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张洪勋,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椭圆的脸庞透着质朴、精明和干练,睿智的目光,显示着他的成熟。

   他的童年是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度过的,解放后他仅读了四年小学,因家庭生活困难过早地入厂做了童工。在综合厂里他学制鞋、学修理、学刻字、修马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茁壮成长,很快成为年轻的技术骨干。

   那是1976年的深秋,附近的燕山石油总公司正在筹建化工厂,建议由他们试制液体包装桶,让他们先做出样品,鉴定合格后再把生产包装桶的任务交给他们。

   这是关键的一步,这是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哪一位明智的领导都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放,调整战略决策,于是就产生了下面的故事:
   苦学艺,外行变内行

  此时的张洪勋已是厂里数得着的生产骨干、业务尖子,而且是综合厂车间主任。当时,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最善学习、最肯钻研,热情高、干劲足,厂里先派他带着十多个骨干,到北京一家国营企业——北京南洋制桶厂艰苦学艺。他们在防震棚里吃住,到车间学习包装桶的生产流程,从下料、点焊、镀锌到检测、试压,样样记在心上。两个月中,他们没到大街转过一次,白天学习,晚上还坐下来切磋。

   学成回厂后,他大显身手,土法上马,几经试验,终获成功,当年就生产了液体包装桶600多个。

   1981年,已任生产副厂长的张洪勋,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企业深入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他带队先后奔赴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等地学习金属焊接、机械安装等技术。为了弄清一个技术难题,他一周中三下山东,才找到答案。一次次的艰苦学艺,使张洪勋他们由外行变为内行,使企业插上了翅膀,向广阔的天地腾飞。张洪勋带领工友们用智慧、用拼搏、用胆略,为这个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规划了发展的蓝图。

  增产量,三次搞革新

  一个企业只要拥有春天般的生机,便会前程似锦。然而,不抓机遇,不闯市场,能拥有春天般的生机吗?张洪勋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要闯市场,并且站稳脚根,就必须抓改革。他们的改革是从改造生产线开始的,只有改造生产线,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否则就没有竞争能力,就没有前途,于是他们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在1981年。张洪勋从一家国营包装桶厂学习回来,便在综合厂的旧设备上试生产新的产品,几十个工人挤在小作坊似的车间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抬不起头来,整整干了一天,仅能生产四只桶,还不能保证合格。张洪勋和他的伙伴们都有老牛掉井里——有劲使不出的感觉。

   这样怎能适应市场需要?要上新产品没有新设备怎么行?形势迫使他们下决心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当时,遇到两大困难:一没技术,张洪勋领着一批技术骨干走出去,一学二看,把人家的技术学来用。二没资金,他们就申请贷款。就这样,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新的生产线建成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产品数量从过去的日产几只桶到了日产300多只,质量也有了保证。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减轻了。年生产能力可达10万只,创利达30万元。他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1983年,张洪勋当了房山区制桶厂厂长,第二年又担任了党总支书记。胸怀宏图大志的老张,总是不满足现有的生产水平,他下决心进行第二次改革。

   第二次改革在1986年。深冬的一天,“燕化”向阳厂的客户突然电话通知,他们的苯酚产量从原有的30000吨增加到80000吨,包装桶的日需量也要增加到原供应量的两倍半。问他们能不能保证供应。张洪勋敏感的神经闪出两个问号:一是要保证供应,现有的这条生产线仅能日供应400只,可要猛增到1000只,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就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人机昼夜不停。二是若不能保证,那就等于到嘴的鸭子让它飞了,丢掉了一个销售市场。思来想去,他只好选择了头一条。

   为确保向阳厂用桶,他们召开了职工动员大会,提出了弃小家保大家,占市场、保饭碗。措施是:免去节假日,由八小时延长到十六小时,男女老少、前方后方齐上阵,每天四餐,上学入园的孩子由厂子统一负责接送,厂子建起了临时托儿所。这样,紧紧张张地坚持了两个月,干部、职工都累得疲惫不堪,总算按质按量满足了向阳厂的需要。

   在突击生产包装桶的同时,他又抽出10多名精兵强将,筹建第二条生产线。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投资90多万元,完全由他们自己设计,自行安装,年产15万个桶的生产线终于投产了。第二条生产线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身为一厂之长的张洪勋,昼夜坚持在岗位。为了赶进度,早日建成第二条生产线,他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啃几口方便面。距家不足一里,两个月没进家门。家属发烧输液,孩子来厂子找也没回去。整个年节都没顾上回家看望老母亲一眼。待到紧急任务完成后,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里,妻子好一顿埋怨:“以为你卖给厂子啦。”女儿好一顿数落:“说我是你的宝贝儿,过年都不管我……”。张洪勋作为丈夫和父亲,只能深感内疚,更感到愧对七旬老母。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企业的腾飞,他只能做出如此的选择。

   第三次生产线的改造,是在1991年。那时,形势所迫,不改造就没有出路。

   地处中医医院河西的制桶厂,1987年前还是以综合修理为主业,厂子虽小,效益尚好,除去工人开支开销外,每年还可营利50多万元,小日子过得挺平稳。忽有一日区里主要领导来厂,动员张洪勋,让他接收同属区工业经委领导的农机厂。该厂200多职工,尚有60多名退休工人,欠债146万元,而固定资产不足110万元。是接还是不接?他当时没有表态。接收农机厂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工人们议论纷纷:厂子形势刚好点,瞎折腾什么!好心人相劝:你都快50岁的人了,还找什么罪受。张洪勋来回想:接过来搞好了好说,搞不好怎么向工人交待?可现在组织上找到他,是对自己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怎能讨价还价?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把农机厂接下来。

   他深信有上级党组织坚强领导,有工人们的大力支持,只要主观努力,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于是,他首先分别稳定本厂职工和农机厂职工的思想,讲清兼并是形势的需要,是党交给的任务,更讲清优势互补,要用发展眼光看兼并。经过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家终于想通了。接着,他又对农机厂的职工进行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针对农机户的住房困难,当年就决定投资15万元,解决了20多户危房和住房特困户,稳定他们的情绪,并给他们适当安排工作,从而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安居乐业。

   眼前的问题妥善解决了,两厂职工的思想情绪稳定了,从长远考虑,260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办?146万元的债怎么还?张洪勋想:关键还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因此,他们又进行丁第三次生产线的全面改革,由手工操作改成半自动化流水作业。不到半年工夫,改造成功了。生产效率果然极大地提高了,年产量增加了四倍,达到40万只,产量居全国首位。

   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不到半年就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工人的工资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也更高了。张洪勋深有体会地说:“企业要生存就得发展更新,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不发展就会被挤垮。”这种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广大员工。

   在改革第三条生产线的同时,搬迁了新厂址,建了新厂房,增加了电器设备。1992年又建起了办公大楼。制桶厂的生产、生活、办公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

   增效益,真心搞精简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随着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线程度的提高,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势在必行。制桶厂从1993年到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艰难的人事改革,全厂工人从480人减到280人。科室从原来的11个减到7个,科室干部从70人减到33人。

   深化改革,必然会伤害一些个人利益,那些农民合同工,那些被分流了的多余工人,那些提前退休的人们,下岗将给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化。精简中,在张洪勋的面前摆着一个个难题,他们中有指责发难的,有托人求情的,也有登门送礼的。张洪勋是厂长,他也有七情六欲,甚至有慈母般的心肠。然而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问题上,却是铁面无私。

   辞退农民工,张洪勋首先拿自己的小姨子开了刀。一天,他小姨子跑到他家指责他:“你当厂长,我连这么点光都借不上。再说,我干的什么活呀,不是又脏又累又污染(电镀)的活吗!”张洪勋耐心解释:“正因为我当厂长,我得考虑企业整体利益。厂子人多了,有困难就得减。正因为你是我的亲戚,首先精简你,不能因为你影响厂子的改革……”小姨子被说服了。

   有的找人说情,说情者以写条子、打电话或上门来的形式,说情的人有主管上级,有老朋友、老同事,还有老领导。这些,张洪勋都做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一个活口也没留。

   还有登门送礼的,张洪勋向家属交待,无论是谁来送礼,一律拒之门外。甚至有个别职工破口大骂他,要跟他拼刀子。待对方冷静后,张洪勋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教育。张洪勋认为:为了深化改革,为了企业的发展,得罪了一些人也难免。但绝大多数职工支持他理解他。

   “精兵减政”之后,科室人员一人兼多职,一人管多岗。产量从每班的1300只提高到3600只,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工人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职工们的政治、业务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为企业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增后劲,走好三步棋

   人生就应该是波澜壮阔的。一个企业家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就应该有气贯长虹的胆略和气势。

   张洪勋从不满足现状,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拼搏进取,始终把视野放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从1995年以来,他领导职工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是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更确切地说,向“一业占市场,多业求效益”的方向迈进。这几年,他们先后组建了五金冲压分厂、金融物资公司、中小桶分厂,又和马来西亚的外商合资兴建了北京永进气雾剂制品有限公司,加上原来的摩托车修理组共六摊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有的年利高达上百万元,少的也在20万元左右。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制桶厂的活力,而且扩大了就业面,提高了制桶厂的知名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个产品、一种规格、一种颜色、一个用户”的状况,经营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从而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二步棋是“拓宽市场,增加覆盖面”。张洪勋考虑到光北京就有三家制桶厂,产品销售的渠道都在北京的市场上,特别是瞄准燕化公司,彼此竞争相当激烈,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一旦我们竞争失败了怎么办?

   所以,必须居安思危,采取预防之策。据有远见卓识的张洪勋和他的助手们在进行一番市场调查之后,大胆地提出了:“立足房山(北京),面向全国,占领东北”的战略决策。依据东北市场的需求,他们很快在哈尔滨找到了合作伙伴,于1999年建立了哈尔滨房山制桶厂。5月动工建厂,当年就实现纯利4万元。2000年销售了30多万只,实现利润30多万元,该产品在黑龙江省七个包装桶厂家中,销售量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第三步棋是创名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艺技术的提高,制桶厂的领导班子在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对全厂各个岗位各个工种的职工都有明确的要求。1988年,他们的主导产品200L钢桶一举达到了国际“海运危规”一类标准,并在1990年荣获了“市优产品”。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1997年他们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ISO9002认证申请。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订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完成了质量立法工作。

   经过一番番一次次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8月18日荣获了中国包装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签发的“认证证书”,成为全国同行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第一家。此时张洪勋和他的同伴们,心情是多么愉悦和踏实。因为这对于企业的兴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张洪勋和他的同伴们走的三步棋,不仅拓宽了经营领域,增强了企业的后劲,而且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根,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张洪勋担任主要领导近20年来,风雨兼程,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两个文明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走进房山制桶厂办公楼的过厅,两侧的壁橱中,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牌、奖状,琳琅满目,这些都记录了张洪勋和他们工厂的政绩和荣誉。近10年来,他多次受到市委、区委及全国有关社会团体的表彰和奖励。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优秀厂长、爱国立功标兵、先进质量管理工作者、首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授予“中国优秀包装企业家”,被评为房山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还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房山区一、二、四届党代表。连续几年制桶厂被评为本区红旗单位。

   在这些光荣称号面前,在鲜花和掌声中,张洪勋从心底里感激党的教育培养和全体职工的帮助。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一个共产党员决不能在荣誉面前停步。要为实践“三个代表”永不停步。

   在跨入新世纪新千年之际,张洪勋将率领全体员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劈波斩浪,为描绘绚丽多彩的图画,为祖国包装文化的历史写上更加光辉的一笔!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钢桶包装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中国钢桶包装网 版权所有
mailto:winlyons@chinadrum.net
【陇ICP备05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