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DA:钢桶与可持续发展(SDGs)的目标分解绑定
文/杨文亮
一、世界通用的工业包装容器
1、钢桶在全世界流通
——钢桶1903年在美国被发明,之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使用,非常安全,
作为容器跨越国境流通了100多年。——铁桶和电、水一样,在支撑人们生活的食品、医疗、能源、化学等领域,作为产品运输和保管中不可缺少的廉价基础设施,向全世界的供应链做出贡献。
绑定SDGs:
9.1 发展可持续、坚韧的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发展和福利。包括区域和跨境基础设施在内的高质量、可靠、持久的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重点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廉价公平地获得。开发可能的、强韧性的基础设施。
12.5 大幅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到2030年,通过防止、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再生利用和再利用,大幅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钢桶是基于世界标准的高安全性容器
——以联合国标准为准则,符合国内外规格,作为耐久性、耐火性良好的容器,作为危险物品的安全运输、保管、储藏手段,获得高度信赖。
绑定SDGs:
14.1 防止和减少海洋污染。到2025年,防止并大幅减少所有类型的海洋污染,特别是陆地活动污染,包括海洋垃圾和富营养化。
二、循环再用(3R)的优等生
1、资源的有效利用
——200L钢桶的产品满足了节约资源的减少浪费需求。——再利用比率约为60%,作为资源的回收比率实际为100%。
2、对循环型社会的贡献
——钢桶,被使用一次之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再使用),与其他材料的容器塑料、木材、玻璃、纸等)相比具有更大的优点。——最终使用后,废铁回收,作为钢铁原料循环利用。
绑定SDGs:
9.4 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技术和环保方面,通过扩大技术和工业工艺的导入来提高可持续性。到2030年,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大引进清洁技术、环保技术和产业工艺,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所有国家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2.2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高效利用。到2030年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高效利用。
12.5 大幅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到2030年,通过防止、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再生利用和再利用,大幅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13.1 增强应对气候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增强抵御气候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13.3 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启发、人力能力和制度功能。改善减缓、适应、减轻和预警气候变化的教育、启发、人力能力和制度功能。
三、对环境保护的努力
1、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产品开发
——外表涂料的全无重金属化;标准14色的推荐的涂料;使用量削减;VOC降低。
2、为了降低制造工序的环境负荷而进行的设备投资、作业技术改善
——危险物、有害废弃物的运输、保管工程中的渗漏对策;制造工程中的废液、废气、噪音等的对策;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
绑定SDGs:
6.3 通过各种手段改善水质。到2030年,通过减少污染、杜绝随意丢弃和减少有害化学品和物质排放、减少一半未经处理废水比例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增加再生利用和安全再利用来改善水质。
7.3 增加能源效率的改良率。到2030年,世界整体能源效率的改善率将翻一番。
11.6 管理大气和废弃物,减少城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到2030年,减轻城市人均环境负面影响,包括通过对空气质量以及一般和其他废弃物管理的特别关注。
12.4 对化学物质和废弃物的适当管理,减少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排放。2020 年,按照已达成协议的国际框架,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对环境合适的化学物质和所有废弃物的管理,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化学物质和废弃物向大气、水、土壤的排放大幅削减开支。
13.3 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启发、人力能力和制度功能。改善减缓、适应、减轻和预警气候变化的教育、启发、人力能力和制度功能。
四、与社会共生
1、对供应链的贡献
——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业品(精华商业),为支撑社会生活的供应链做出贡献。
绑定SDGs:
9.1 发展可持续、坚韧的基础设施,支撑经济发展和福利。发展高质量、可靠、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基础设施,包括区域和跨境基础设施,以支持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其重点是让所有人廉价和公平地获得。
2、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日本钢桶协会作为钢桶国际组织,也是欧洲、美国的ICDM,亚洲的AOSD的一员,致力于民间的国际交流、信息交流和共享,为进一步提高钢桶的便利性和环境保护而努力。——不仅是日本国内,包括海外在内的各个业界的合作伙伴都是我们的目标。
绑定SDGs:
13.6 推动机制,提高制定和管理有关气候变化的有效计划的能力。包括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小型发展中国家、妇女和青年、乡村和社会边缘化群体。
17.6 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进知识共享。提升与科技创新(STI)及获得科技创新相关的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以及区域和国际三角合作。另外,通过改善以联合国为首的现有机制之间的协调,以及全球技术促进机制等,在相互同意的条件下推进知识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