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最小化——奥妙无穷的趣味经济学
文/黄典波

辽宁兴城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这里的旅游业较为发达,一到夏季便游人如织,但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4月,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海滨的高级饭店和旅游景点的生意就很清淡,游人很少。
不过即使是在旅游淡季,饭店和景点仍然在开门营业。
既然这个时段赚钱不多甚至会亏本,他们为什么不关门等到旅游旺季的时候再开门呢?
用生产成本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饭店和景点的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如租房费用,它已经支出了,如果关门歇业的话,放着也是放着,照样会折旧,不如继续开门营业,只要收入能支付可变成本(食物原材料、人员工资等)就行了。
成本最小化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但是企业如何控制成本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化呢?
让我们看看台塑王永庆的做法。
20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表示要投资塑胶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可以降低成本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王永庆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
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相信自己的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
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然,台塑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努力,如内部管理、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但最关键的是台塑通过将自己的产量扩大,从而达到成本降低,这是台塑成功的法宝。
经济学结论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用于固定投入的成本,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机器、设备、厂房、管理人员工资等,不论产量是多是少都是不变的。可变成本是用于可变投入的成本,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料、燃料、工人工资等,产量多投入的多,产量少投入的少。
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就是总的生产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一个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以使成本最小。因此,企业要想取得最大利润,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当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下来时,消费者才能购买到更便宜的商品。